10月份新能源SUV销量榜单一出,我第一反应是特斯拉Model Y怎么跌了?这货之前可是稳稳坐着冠军宝座,结果被小米YU7给超了。你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咱们慢慢扒。
先说销量数字,我这数据是从几个朋友圈的销售人员那儿汇总的,加上网传的官方数据做了个粗算——大概十月份特斯拉Model Y卖了2.8万台左右(估算,样本不算大),小米YU7差不多3万台,小不点元UP紧跟着2.2万。乍一看,其实差距没想象中大,但趋势明显了。尤其是小米YU7,这车到底凭啥能顶上去?我翻了下自己之前的笔记,就聊了几次跟小米供应链相关的人。他们的优势在于供应链打通得狠,尤其是电池包和整车装配流程,中间环节缩短了不少。
用我老同事的话说,造车就像盖楼,一个楼盖得快不只是工人多,更重要的是水泥和钢筋得准时送到。小米这边是实现了水泥钢筋24小时直达工地,而Model Y很多环节还得从外面调配,尤其是芯片和底盘部分,还得跟丰田等合作伙伴消化生产节奏。有人打趣说:特斯拉都快成高档定制家具了,小米倒像宜家,快而准还便宜。这话不能全听,但多少反映出供应链的差异。
不过我还得打个岔,这里有个小疑问,你会不会担心销量高不等于质量好?比如元UP虽然销量排第三,但买家舍不得出手,说是充电慢,续航实测不行。听维修师傅说,元UP的电池热管理真的一般,冬天续航缩水多达15-20%(这数字来自维修工小赵,样本自己也有限)。相比之下,YU7的热管理系统改进了不少,背后可能是小米面向北方市场重点调研的结果。
聊到这,不能不提同价位的几款车型。比如比亚迪宋Pro EV和蔚来ES6。宋Pro这车适合得块儿,空间大,三口之家用挺合适,但续航相对偏低,整体综合续航不到450公里。ES6更像是追求性能的玩家,电池成本高,买起来门槛高。对比之下,YU7的定价跟宋Pro差不多,但续航直接拉高了15%。这个差别对普通用户来说感觉挺实在,毕竟充一次电多跑几十公里,尤其对城市通勤党影响挺大。
说实话,特斯拉Model Y销量下滑我最早以为是被竞争对手抢市场了。但后来跟隔壁卖特斯拉的朋友聊,他说sale压力挺大,客户转头就问其他牌子特别是国产的智能汽车,主要是配置更丰富,价格还香。我说,这不就是咱们经常吐槽的配置性价比吗?小米就拿这块料打得漂亮。反正卖车这事儿,不光是车好不好,还得把用户心理洞穿,懂得给他们噱头和情怀。
我自己有次去小区里修车,碰到个年轻女车主,开的是YU7。聊了下,她说开着轻松,车机系统很智能,导航精准,视觉效果也让人满意。她甚至不把特斯拉当回事,直言:那个牌子我觉得有点高冷,感觉修理难,养护贵,年轻人不一定买得起,也不一定敢买。我当时心里一震,是吧,有些人选择真的跟我们预测的大环境完全不一样。
再聊聊研发流程。小米之所以这次能一炮打响,关键在于他们在供应链管理上花了大功夫。研发就像做饭,食材得新鲜且多样,时间还得掌控得当,不能有哪样提前用完或者变质。小米提前锁定了关键零件供应商,甚至和部分供应商共研一款针对YU7量身定制的电池单体,这让他们在电池包密度和安全性上占了便宜。对比特斯拉,有时他们供应链里面某个环节供应商压力大,导致出厂时间被延后,这影响销量确实不小。
(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刚才翻了翻自己的微信,偶然发现10月份还有一批网友在讨论元UP的保值率。说实话,10万上下的SUV,普通大众买车不光看价格,还看弹性空间——就是保值率。粗略算了下,新车买回去3年后,元UP大概能卖剩下55%-60%(体感估算,地域差异大),而YU7和Model Y大约是65%-70%之间。这中间有个7%-10%的差别,换成钱就是1万块左右。对这部分用户来说,有时候多花点钱买保值率高的,是种潜在省钱。
倒要提一嘴,我之前说特斯拉掉队了,其实有点大了。Model Y这个车本质上还是很有竞争力的。只这两年新能源车竞争太激烈,单靠特斯拉牌子撑场面不够,必须要在细节上升级和降低价格压力。比如自动驾驶辅助系统,就是Model Y的王牌,但有不少用户反映软件层面还需要优化。难怪销售那边说,客户问得最多的还是哪个系统好用,能不卡死,能安全入库。
说起自动驾驶,刚和修理工小李闲聊,他赌咱们不是特别清楚这套系统到底能有多安全,毕竟路上变数多,有点猫腻也正常。倒是个技术话题,估计小米的系统这次也紧盯着这块发展,未来竞争很难看淡。
回到销量排行榜,我更想知道的是,未来几个月这些数据会怎么变?小米能否继续稳坐顶峰,尤其是在产能和用户口碑稳健的前提下?特斯拉会不会反攻?还有元UP能不能把技术短板补上,留住那些预算有限但想买小SUV的朋友?
不管怎么说,这个新能源SUV市场洗牌,在市场和供应链两端都在打硬仗。你关注这类数字的时候,会不会也好奇,背后到底有多少人在夜以继日地敲代码、调工艺、挑零件,才能让这些车跑起来 — 有时候就差那么点儿运气和策略。
说实话,我一直在想,咱们普通消费者关注的续航、价格、配置之外,那些不容易看见的研发和供应链故事,到底会不会影响咱们的下一辆车选择?还是说,我们的选择就停留在刷屏的销量榜和广告噱头上?你怎么看呢?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