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我相伴了十二年的“小白”正式告别了,这辆车承载了我初到悉尼的点滴回忆现在终于迎来了新的篇章,感谢它一路陪伴与守护

小白走了,心里真有点空。

记得那时,2012年初到悉尼,哪儿也不熟。第一次买车,是逛了几家二手车行,最后定了这辆卡罗拉。说是拍卖行,其实车子明码标价,当时看车时还有个老车贩子和我说:这车放着呗,挺新,还省心。当时确实不错,才两年多,跑了不到8000公里,车身没什么磕碰,内饰也挺干净。我一口价买下,缴了几百刀税费,折合当时工资,压力挺大,但想着买辆靠谱车日子踏实点。

与我相伴了十二年的“小白”正式告别了,这辆车承载了我初到悉尼的点滴回忆现在终于迎来了新的篇章,感谢它一路陪伴与守护-有驾

后来搬家、换工作、换了几个朋友,生活有了变化。家里人多了,买了辆全新的奥德赛,半年里不到开过三次小白。每次开,心里都有点矛盾——虽说它油耗低、启动稳,可一两年不用,电瓶都得换。朋友还打趣说,这车都快变老古董了。还记得上个月,修理工小李给我说:这电瓶得换得换,开不开全靠这个了。

我之前太乐观了,觉得小白还能撑好多年,没想到它的维修成本慢慢上来了。其实任何车,到了一定年限,零件老化,修理频率是呈指数增长的,没啥惊喜。这个比喻接地气:研发一台新车,好比造一个复杂的乐高城堡,各模块得完美贴合,供应链就像那堆零件,有时某一块出问题,整个城堡都完蛋。年久失修的车,好比堆积灰尘的老乐高,拆卸比装配还费劲。

与我相伴了十二年的“小白”正式告别了,这辆车承载了我初到悉尼的点滴回忆现在终于迎来了新的篇章,感谢它一路陪伴与守护-有驾

最近卖掉它,心里有点不舍,毕竟十二年伴我左右,见证了我在悉尼的点滴生活。有一次老友约我去烧烤,刚坐进车里他说:你这车,虽然旧,但开着就踏实。当时心头一热。可话又说回来,同价位的新手SUV,体验能差多远?十年前的二手车VS现在的新车,技术差距倘若放大了三倍没问题。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当年维修小白,一年平均成本大概是300刀左右,现在算算,光保险加注册费就差不多要600刀了,亏得略显明显。

说起供应链,老实说,以前我没太理解车企的博弈。后来才明白,研发一款车,就像准备一场大宴席,不仅得考虑厨师(研发团队)质量,还得确保材料供应(零部件)稳定、价廉、准时。偶尔某个供应商掉链子,车子就迟迟不能交付。老实说,小白属于比较成熟的车型,上市多年,供应链环节稳定,维修配件便宜,这也是它能撑这么久的原因。换成电动车,估计成本上升不少。没细想过,大概率那电池成本半年保养费差不多。

与我相伴了十二年的“小白”正式告别了,这辆车承载了我初到悉尼的点滴回忆现在终于迎来了新的篇章,感谢它一路陪伴与守护-有驾

转个话题,聊聊我邻居家的M6。人家刚换的新旗舰中型SUV,标配全景天窗和半自动驾驶辅助。六十多万新车,跟我的小白十二万老车全然不同。邻居说开起来像坐飞机,跑高速稳得不得了。可是我自嘲一句,开了十年旧车,错不了的感觉那是信仰,电子辅助一下子没了,瞬间像裸泳。你们有没有这种体验?是不是那种熟悉的机械感最靠谱?

说到这里,我还得提醒一句,卖车这事儿真麻烦。朋友小张劝我:你这车值那么点钱,卖了不如留着偶尔开开。但我心想,注册保险一年至少几百,还跑不了几千公里,末了车子在车位压着,我的闲置成本反倒高了。有人家里的车位都能拿钱租出去,这个算过吗?汽车的持有成本,光买车没用,保养、保险、注册、停车费加起来,才是真账面花费。

与我相伴了十二年的“小白”正式告别了,这辆车承载了我初到悉尼的点滴回忆现在终于迎来了新的篇章,感谢它一路陪伴与守护-有驾

这次卖车,交易过程还算顺利。卖家的销售给我说:你这车很抢手,省心耐用。问我:打算换什么车?我笑说:暂时没想好,可能多看看市场。其实心里早有点想法了,新车能带来啥生活品质,怎么平衡预算和需求,我还在研究。你觉得呢?买新车划算还是继续用旧车更踏实?

最后留下一个细节:车钥匙上那几个浅浅的划痕,我曾经数过,大概有七八道,是我和孩子们撒欢时留下的。每次看到就想起那些无忧无虑的时光。挺好奇,这些小划痕对新主人会不会是个故事的开头?

与我相伴了十二年的“小白”正式告别了,这辆车承载了我初到悉尼的点滴回忆现在终于迎来了新的篇章,感谢它一路陪伴与守护-有驾

这段先按下不表。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