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今年咱们国内汽车市场的热度,要比我预想的还要高一点。1到10月,一口气卖出了2769万辆,和产量差不多,也是2769万辆,环比去年同期都有超过10%的增长。刚才我翻了翻笔记,2024年同期只有2447万辆产量、2462万辆销量,算下来,今年这十个月,比去年同时段净增了大概320万辆左右,挺让人咋舌的。
这块数字得稍微甩开看,我一开始觉得单看前十个月增速就能推全年,但后来想想,汽车都得量产出来才能卖,11、12月这两个月的表现才是一年收官的关键。去年这两个月合计产销量也就680多万辆,如果今年能比去年高个5%、6%,3500万这个目标,实际达成并不算难。差不多两三万台的增量,换算成日子,其实挺合理的。
喜欢聊车的人都知道,年底促销力度是大忌,但也是真实存在的。尤其是城市里面的经销商,这月我和上海一个朋友掰着指头算,说年底冲刺的时候,厂家还得给点让利空间,渠道和供应链那边算账也没那么宽裕。我问他:现在芯片供应还紧吗?他回:比去年松点,不过还得盯着,掉链子一回,年底可就尴尬了。这动力链的梗,一弄不好就得砍单,工厂临时调整计划,买家就等着看着办。
要说底气,我觉得不仅是供应链的稳定,还得注意用户端。为什么?消费者买车现在不是冲动型,买SUV还是轿车,新能源还是燃油,心门都已经比两年前关得紧了。比如在我邻居楼下,全北京新区换电动车的人快到半数,我问他:电动车到底咋样?他乐呵呵说:别说了,充电桩一天都得抢,有时候晚上回家还得绕着转,这痛点挺真实。
这段先按下不表,但我倒是想提个数字,新能源汽车这块,销量占比稳步上涨,当前估算约40%-45%,具体数据我手头也不算特别精准,样本有点少,但趋势是向上的。而同价位的燃油车,尤其是15万左右的家用轿车,销量压力明显比去年大,原因我猜,一部分是因为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另一部分则是车企调整产品矩阵,新能源车型接连上新,攻占市场迅速。
话说回来,前面有点大吹特吹我国汽车销量前十个月成绩了,其实后面的两个月压力也不小。毕竟年底车企都想冲业绩,生产和物流要保证顺畅,而渠道这边想要尽快消化库存,对价格战有所顾忌,不然利润率越打越薄,也是一场博弈。就跟我和一个修理工闲聊,他说:批发价一旦低了,咱们修理厂的零配件也被压得死死的,要是不然日子更难过。这种供应链上下游的博弈,看着复杂,其实就跟家庭里打算盘差不多,收入和支出得动态平衡。
顺便说下,相比同价位的合资车,国产新款新能源的实操体验有意思得多。去过某4S店,有位销售跟我说:咱们实测续航和官方的差了10%-15%算正常,客户电话一打过来问这个咱还是得老老实实告诉,不能吹。客户满意,回头率也高,这才是长线。这让我想到,其实车企和用户关系不能割裂,毕竟买车不是买白菜,花了30万的车,得用上几年。
突然想起,前两天一个朋友问我:你觉得今年保值率会不会比去年差?我心里有点虚,算了又自嘲说:啥也不敢说,粗略算算,电动车保值率往下降没跑,燃油车好点,但整体市场环境下跌的风险也不小。这算是个不确定的猜测吧,毕竟车市一有政策风吹草动,估值马上变脸。
汽车销量这个事,不是单靠某个环节能忽悠过去的,得看全链条,从研发、供应链、厂家生产,供应到渠道,最后是用户手里开着车,这中间充满了变数。你说呢?年底两个月的销量会不会像前面十个月这么猛?还是会有新变数冒出来?这都是我现在比较关心的。
对了,你有没有注意过,车内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细节,比如座椅做工、触摸屏响应速度,甚至是后备箱的密封条材质,这些就真的能左右消费者的复购和口碑,有时候我去实体店,反复摸这些东西,感觉比那些广告词靠谱多了。
年底到了,汽车市场会怎样,拭目以待,留个悬念吧。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