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公里加速≤5 秒将成历史?公安部新规落地,新能源车迎最严安全管控

“3 秒破百” 不再是车企宣传噱头?近日公安部牵头制定的《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征求意见稿引发全网热议,其中 “乘用车启动后默认百公里加速不得少于 5 秒” 的条款,让汽车行业迎来安全与性能的深度博弈,更直接关系到亿万车主的日常出行。

新规核心:5 秒加速红线,不是禁用是 “可控”

征求意见稿明确规定,乘用车每次上电或点火后,除发动机自动启停外,默认百公里加速时间必须≥5 秒。这一标准并非禁止车辆拥有高性能,而是通过技术设定将高加速模式转为 “可选功能”,用户需主动切换才能解锁更快动力输出。
百公里加速≤5 秒将成历史?公安部新规落地,新能源车迎最严安全管控-有驾
值得注意的是,纯电动和插混载客汽车还需配备踏板误踩抑制功能。车辆在静止或低速蠕行时,会通过传感器判断操作合理性,一旦检测到误踩,将自动抑制动力并发出声光提示,类似华为乾崑辅助驾驶的 “请抬脚” 警示系统,可阻断 90% 以上的低速误操作事故。

政策初衷:新能源车 “性能过剩” 催生安全隐患

新规的出台源于日益突出的道路安全问题。近年来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电机驱动特性使其零百加速轻松突破 3 秒大关,但驾驶员的操作能力并未同步提升。数据显示,70% 的新能源车失控事故发生在启动或低速阶段,电机瞬时峰值扭矩的特性放大了误操作风险。
百公里加速≤5 秒将成历史?公安部新规落地,新能源车迎最严安全管控-有驾
2025 年 10 月深圳某小区就发生典型案例,一辆新能源汽车静止时误踩加速踏板,瞬间冲出撞毁围墙造成财产损失。而驾校教练车和多数传统燃油车的零百加速本就大于 5 秒,这个区间是新老司机普遍适应的安全范围,也是公安部设定该标准的核心依据。

行业博弈:支持与反对的鲜明对立

新规公布后,社会各界反应两极分化。支持方中,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 董事长余承东直言,2 秒级加速在城市道路毫无意义,反而因驾驶员准备不足引发事故,不如将研发重心放在安全配置上。汽车博主韩路也表示,5 秒加速已能满足日常超车需求,切换性能模式的二次确认,本质是给驾驶者的安全提醒。
反对声音则集中在三点:一是认为 5 秒加速仍可能导致高速碰撞,无法根治 “鬼火炸街” 等行为;二是质疑标准片面,底盘稳定性、轮胎抓地力对安全的影响更大;三是担忧限制性能会抑制技术创新,部分性能车爱好者表示可能转向海外版车型或改装方案。

配套升级:全生命周期安全防护网落地

除了加速限制,征求意见稿还构建了多维度安全保障体系。电池安全方面,车辆速度突变≥25km/h 或安全气囊展开时,需在 150ms 内切断高压电路,电池报警后 5 分钟内不得起火爆炸。智驾系统方面,要求驾驶员完成培训后才能使用辅助驾驶,车速超 10km/h 时需持续检测手部和视线脱离情况。
应急逃生机制也进一步强化,所有车门需配备机械释放功能,电动门把手同步设置应急装置,安全气囊展开时非碰撞侧车门自动解锁,应急窗玻璃厚度≤5 毫米且不得贴遮阳膜,确保紧急情况下快速逃生。

安全优先,性能不缺位的平衡之道

公安部此次新规,本质是让汽车技术从 “参数竞赛” 回归 “用户安全” 本质。5 秒加速红线并非否定性能,而是通过制度设计降低基础风险,同时为车企保留技术创新空间。目前征求意见稿仍在收集社会反馈,最终方案将在安全底线与用户体验间寻求动态平衡。
对于消费者而言,未来买车将更关注安全配置而非单纯加速参数;对行业来说,这将倒逼车企从 “比快” 转向 “比稳”,把研发重点放在底盘调校、主动安全等核心领域。毕竟,汽车的终极价值不是极致速度,而是让每一次出行都安全可控。#百公里jia
#将限制汽车百公里加速小于5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