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氪001麋鹿测试83.1km/h超保时捷Taycan,800V充电5分钟跑210公里,老司机拆开底盘后发现这个配置才是关键
京沪高速服务区,手表指针刚走过7分钟,极氪001的续航已经从15%跳到62%。旁边那台燃油车主探出头:“兄弟,你这是插了火箭助推器?”我笑着摇摇头,没解释那套双腔空气悬架配电磁减震的组合——每秒扫描路面1000次的硬件,藏在看不见的地方。这年头玩车的人都懂,真正的门道从来不写在配置表前三行。
新能源车这两年的变化,快到让人有点跟不上节奏。前阵子跟几个开了十几年油车的朋友聊天,他们现在见面第一句话不是“最近油价多少”,而是“你那车充电快不快”。
说起充电,极氪001那套800V高压平台,实际体验下来就是进服务区上个厕所、买杯咖啡的工夫,续航能增加两百来公里。从15%充到70%,掐表算下来不到10分钟。跟以前那种“充电一小时,开车半小时”的焦虑感,完全两码事。
充电快只是表象。真正站得住脚的,还得看底子硬不硬。理想L6那套增程系统,算是把技术和实用性平衡得比较到位。1.5T增程器热效率能做到41%左右,配合42度多的电池包,市区通勤基本用不着烧油,跑长途又不担心续航。前段时间有位开L6的朋友,从北京跑成都,全程下来油耗百公里不到6升,这数据放在同级别燃油SUV里,估计要让不少人眼红。
操控这块,可能很多人觉得电动车就是个“大号电动玩具”。极氪001那次在赛道上的表现,多少改变了一些老玩家的看法。麋鹿测试跑出83公里的时速,这成绩在猎装轿跑里能拿得出手。那套双腔空气悬架配合电磁减震,每秒能扫描路面上千次,车身姿态控制得相当稳健。当然,这种调校风格未必适合所有人,但至少证明了电动车在操控维度上,已经不是短板。
智能驾驶这块,小鹏P7i的表现让人印象深刻。去年秋天从广州开到深圳,全程基本没怎么接管方向盘,系统自己能处理匝道汇入、车辆加塞这些复杂场景。特别是在施工路段,它会提前变道避让,整个过程比很多新手司机还稳当。双激光雷达加上508TOPS的算力,硬件堆料确实到位,但更关键的或许是背后那套算法的持续迭代能力。
微型车市场这两年的变化,比亚迪海鸥和五菱宏光MINI EV算是两个典型样本。海鸥通过CTB技术把电池包做成车身结构件,车内空间硬是比同级别车型大了一圈。冬天在东北实测,零下20度的环境里,续航衰减能控制在20%以内,这个表现对于磷酸铁锂电池来说,已经相当不错。至于五菱,除了价格亲民,更有意思的是它衍生出的改装文化——从外观套件到内饰定制,玩法之多让人眼花缭乱。
蔚来的换电模式,这两年似乎找到了自己的节奏。ES6配合第二代换电站,整个换电流程能压缩到3分半左右,这效率跟加油差不多了。BaaS方案把车价直接降了7万,对于预算有限又想体验高端品牌的用户,吸引力不小。当然,这套体系能不能持续扩张,还得看后续的站点覆盖密度。
特斯拉Model Y这次本土化改造,用的是宁德时代的M3P电池,能量密度提升后续航增加了不少。FSD系统在国内的表现,红绿灯识别和自主变道基本没啥问题,但遇到复杂路况还是得人盯着点。一体化压铸工艺把制造成本压下来了,这也是为什么它能在价格战里保持竞争力的原因。
华为深度参与的问界M8,鸿蒙座舱配合ADS智驾系统,整套生态的完成度相当高。三屏联动加上AR-HUD,车内交互体验确实做到了一个新台阶。不过对于传统车企来说,这种深度绑定的模式,或许意味着要让渡一部分话语权。
吉利银河E8基于SEA架构,800V平台配420kW超充,硬件规格拉得挺满。那块45英寸的8K屏幕分辨率够高,但实际使用中会不会造成视觉疲劳,可能还得看个人习惯。线控转向配合CDC悬架,转弯半径做到5米6,在同级别里算是比较灵活的。
宝马iX3作为传统豪华品牌的电动化尝试,第五代eDrive系统的能量回收效率提升明显。80度电池包配合150千瓦快充,续航和补能速度都在主流水平。可靠性调查里拿了89分,这个成绩多少能让那些担心电动车品控的人放点心。
从这些车的表现来看,新能源市场已经过了拼续航数字的阶段。充电快不快、智驾好不好用、冬天掉电厉不厉害,这些实打实的用车场景,才是决定一台车能不能留得住用户的关键。至于那些参数表上的数字,看看就好,真正的门道还得自己去体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