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热销,巴菲特却离场?老人一句话揭示真相:再赚也别触碰

比亚迪的汽车热销到海外,成为了风口上的宠儿,可是股神巴菲特反倒把手里的这板块股票全部清仓啦。

原因也就那么一条:在他看来,造车这个行业,即便你是第一名,也未必值得他下手投钱。

他凭着70年的经验就知道,这钱赚得挺费劲的。

五十年代的教训:汽车这行当,看着风光实则辛苦

要把这事说明白,得溯源到70年前,那会儿巴菲特还只是个年轻人,刚刚从大学毕业。

那会儿,美国的汽车工业可真是风生水起啊!福特、通用、克莱斯勒这三大巨头,几乎占了整个美国汽车市场的半壁江山,大街上到处都是他们生产的车辆,工厂里工人们也忙得不亦乐乎。

年轻的巴菲特一眼就看出了端倪:虽然那几家大公司生意确实挺火,但竞争可真激烈。今年你推出个新车卖得挺好,明年我就能搞个更便宜的,把你甩在后头。就像开饭馆一样,你家做红烧肉,我家照样能做,结果最后只能打价格战,大家都赚不到大钱。

更让人心疼的是,十几年后,日本车横空出世,品质优良、油耗低,直接把美国的三大汽车厂商弄得晕头转向。当年那三家威风八面的汽车巨头,最终两家都经历了破产整合,剩下的福特也屡次陷入危险边缘。这段经历让巴菲特深刻体会到:某些行业虽然表面风光,但实际上就是一份辛苦的活,别轻易被表象迷惑。

比亚迪热销,巴菲特却离场?老人一句话揭示真相:再赚也别触碰-有驾

造车这门生意,天生带着“三件愁”

为什么汽车行业这么难赚钱呢?主要是这三个原因:

第一点就是太费钱了,建个汽车厂动不动就得投入几十亿,那些钱全都用在厂房和设备上头,这些资产摆在那里,每年光折旧就得不少。就像咱们开个店似的,装修的钱还没赚回来,设备又得换新。

第二点得靠天气说了算。汽车的卖得好不好,全都和经济形势挂钩。一旦经济火爆,人们都争着买车,反之呢,经济差点儿,即使车再吸引人,也没人愿意掏钱。这跟种水果的农民似的,风调雨顺时能大丰收,遇到灾情就只能抱头叹气。

第三个问题得说是挺要命的——产品之间差别不大。你说你家的车多棒,我家也能造出差不多的。结果呢,大家只好拼价格,你卖十万,我就卖九万五。最终利润就变得薄得像纸一样,按照历史数据,2013财年至2017财年,丰田、 本田、日产这三家日本车企合起来的净利润率也就6.2%,要不算丰田这个“优等生”,其他两家平均也就不到5%;2024年中国汽车行业的利润率也只有4.3%,国内11家上市车企的平均利润率更是低到2.49%。

比亚迪热销,巴菲特却离场?老人一句话揭示真相:再赚也别触碰-有驾

新能源车来了,换汤不换药?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现在不是到了新能源的时代吗?电动车、智能驾驶,这些都是新鲜的玩意儿呀!这确实没错,汽车变得更“高大上”了。不用加油换为充电,车里装上大屏,甚至能帮你自动驾驶。特斯拉、比亚迪这些新晋巨头崛起也成了常事。不过你细想想,这个行业的根本变化了吗?反而,竞争变得更激烈了!

过去十年里行业的动向往往需要多年时间逐步显现,现在几个月就能见到明显变化。以前一款新车大概能卖五六年左右,到了现在,一年不推新款就算落后了。你们家的电池今年能跑500公里,明年别人就能搞出600公里的了。你们有自动驾驶技术,别的公司也投入巨资研发,不出半年也能追赶上。这就像从马拉松变成了冲刺赛,节奏快到让人不得不跟上,真是快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比亚迪热销,巴菲特却离场?老人一句话揭示真相:再赚也别触碰-有驾

就拿特斯拉来说吧,2021 年交付量同比涨了87.4%,股价还创下了410美元的历史高点,可到 2023 年初,股价居然一度跌到102美元。在国内市场,像哪吒汽车,2022 年一度是新势力中的销量冠军,但不到两年就陷入停产风波,差点就“凉凉”了。而零跑呢,曾经差点被淘汰,结果反而多次反超,成为新势力销量的领头羊。至于小鹏,曾有人说它“可能倒闭”,但靠MONA系列一波绝地反击,一次次登顶,让人刮目相看。

过去三年,理想、蔚来、埃安、问界这些品牌啊,都是反反复复地崛起又掉头,有哪家能一直稳稳占据优势呢?基本没有,大家都在起伏不定的状态里打拼。在这样的形势下,要预估五年后哪个车企能坚持好,真是难如登天啊。

比亚迪热销,巴菲特却离场?老人一句话揭示真相:再赚也别触碰-有驾

行业的荣耀,不等于投资的好回报

说到这里,咱们得说句实话,汽车工业对国家的地位真的太重要了!2023 年,中国的汽车产值已经达到 11 万亿元人民币,差不多占了全国 GDP 的 10%,首次超越房地产,成了第一大经济支柱;在斯洛伐克,汽车行业大概占到工业总产值的 44%,产业链的就业人数也超过 26 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近 6%;在北非的摩洛哥,汽车行业贡献了超过 10.4% 的 GDP,还承担了全国出口总额的 25%,直接带动了超过 22 万个岗位;日本方面,汽车相关产业提供了超过 500 万个就业机会,占全国劳动力的 8% 以上。

汽车行业规模庞大,产业链也特别长,不光带动了众多相关产业,还让车企具备了强大的资源调配能力——许多车企账户上都坐着千亿级别的资金,这点是市值相当的轻资产互联网公司很难想象的。车企的领头人也都备受关注,比如小米 SU7 发布后一个多月,雷军在抖音上涨粉超过 600 万,李想、魏建军等也都成为了社交媒体上的焦点人物。

不过呢,这些行业的光环,和普通投资者其实关系不大。咱们买股票,还不是为了公司赚了钱能分红,或者股价上涨带来收益嘛。可汽车行业嘛,烧钱厉害、竞争激烈、利润空间又窄,能一直让长期持有的股东赚到钱的公司,寥寥无几。这就出现了这样一种局面:一个大家都离不开的重要行业,,却未必能给投资者带来心满意足的回报。

巴菲特的智慧:知道自己能赚什么钱

现在想想,咱们再回头看看巴菲特卖比亚迪股票这事儿,是不是就明白多了?巴菲特这辈子最牛的地方,肯定是搞清楚自己能赚点啥、不能赚点啥。他特别喜欢捡那种有“独门绝技”生意——比如可口可乐的秘方、苹果的手机系统,这些行业别人大多模仿不了,利润算相对稳定。至于造车行业,虽然看着高端大气上档次,可归根结底,还是烧钱和激烈竞争的活儿,这跟他的投资理念,从一开始就不太搭。

其实呢,2008 年芒格提议买比亚迪股票的时候,巴菲特跟他闹得挺激烈的,最终还不得不跟着买了。纵然后来比亚迪股价涨了接近 40 倍,赚得盆满钵满,也没改变他对汽车行业那长远的看法。这次决定卖掉,更多是遵循自己那套投资原则:别碰汽车,行业竞争太激烈,想搞出个长久稳赚的赢家,难度太大。经过这番经历,巴菲特其实也变得更聪明了——清楚哪块钱应该赚,哪块钱不值浪费。

比亚迪热销,巴菲特却离场?老人一句话揭示真相:再赚也别触碰-有驾

结语

因此啊,咱们在观察投资大神的动作时,不能只看表面。巴菲特卖掉比亚迪,绝不是对它有啥不满,而是他对整个汽车行业的商业模式一直挺有疑虑。这份担心,源自他70年来积累的投资经验,以及他对商业本质那深刻的认知。

这提醒咱们普通人一句:有些行业虽然热闹、位置看着挺关键,但未必是靠谱的投资标的。真正靠谱的投资,得选那些生意模式搞得简单、赚的钱稳当的公司。

毕竟咱们投资的目的就是为了让生活过得更舒服,而不是每天提心吊胆吧,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