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高端市场盈利空间大 自主车企必争之地
1.1 大众市场自主存量竞争 中高端市场为突破核心
5-15 万元自主车企已成存量竞争,成本控制能力为核心竞争要素。5-15 万元为主流 A 级车市场,市场总销量约为 1,100-1,200 万辆;截至 2025Q2,5-15 万元市场自主份额占比达到 70.6%,同比+4.3 pct,环比-1.0pct。虽然自主车企主导该市场,但整体自主份额自 2024Q3 以来并无显著增长,市场逐步进入存量竞争。5-15 万元价格带为主流代步车市场,用户通常以价格为首要购车因素。该价格带消费者为价格高度敏感用户,重点关注产品性价比,品牌忠诚度低。2024 年以来,以比亚迪、吉利、零跑为代表的车企,均通过性价比优势快速获取合资品牌的市场份额。因此,5-15 万元价格带最为有效的竞争要素是比拼产品性价比,车企需具备较强的成本控制能力,在市场成存量竞争态势后,盈利空间将持续承压。车企面临持续价格竞争压力,频繁促销和价格战也进一步削弱了用户粘性,因此该价格带车企盈利能力持续承压。
1.2 中高端市场合资仍为主流 自主份额提升有空间
15-25 万元市场合资车企占主导,自主品牌份额提升空间较大。15-25 万元为 B 级市场,市场总量约为 550-600 万辆。截至 2025Q2,15-25 万元市场自主份额占比 48.0%,同比+8.0 pct,尚未实突破 50%的市场份额。从竞争格局来看,大众、比亚迪处于领先地位,占据此市场第一、第二大份额;丰田、本田紧随其次。自主车企方面,比亚迪占据自主领先地位,但份额呈现下滑趋势;小米 2024 年通过发布小米 SU7,市场份额实现较快增长。从整体市场格局方面,除了大众以外,所有车企份额均不超过 10%,市场份额分散缺乏龙头。我们认为,15-25 万元市场呈现当前态势的主要原因为:
1)B 级车市场开始逐步出现对于品牌的忠诚度,单纯凭借性价比优势无法取得如 A 级车一样竞争优势,需要考验综合产品力(外观,内饰,配置,设计感等软性因素)。自主车企在 15 万以下的通过价格优势获取份额成功范式无法简单复制,需要一定的品牌构建能力;因此即使自主车企相较欧系品牌仍然有产品力和性价比优势,但欧系车可以凭借数十年的品牌积累,维持在此市场中的份额;
2)此价格带对于传统车企来说,已经属于大多数品牌谱系中的中高端市场,车型布局较少。对于新势力来说,由于产品谱系不完善,单一品牌在此价格带内车型数量较少。因此整个价格带呈现极为分散的竞争结构。
25 万元+市场格局已明,头部新势力比肩 BBA 占据领先份额。25 万元+市场为 C 级+豪华车市场,全年销量约为 400 万辆。截至 2025Q2,25 万元+市场自主份额占 47.71%,同比+3. 0 pct。在 25 万元+市场,从竞争格局来看,BBA品牌优势明显,总体上仍为占据该价格带的主要品牌,但由于受到自主车企冲击,BBA 总体市场份额呈下滑趋势,2025Q2 BBA 市场份额占比 24.2%,同比-9.9 pct。
自主车企中理想、华为系相对处于前列,2025Q2 理想市场份额约为 9.8%,华为系问界市场份额约为 9.6 %,其余自主品牌市场份额占比较小。在豪华车市场中,品牌往往是用户购车的首要判断条件,单纯依赖产品力无法突破,对于车企的品牌打造能力要求较高。目前我们认为豪华车市场头部格局已经清晰,理想、小米、华为系将凭借品牌优势占据市场头部地位。
1.3 小结
大众市场自主存量竞争,中高端市场成未来核心。大众市场核心比拼产品性价比,以比亚迪、吉利为代表的自主车企通过技术创新和降价策略成功崛起,凭借成本控制的核心优势形成对大众市场的主导,自主品牌优势地位稳固确立,但大众市场整体盈利空间有限,用户忠诚度低,车企面临持续价格竞争,盈利能力承压。中高端市场单车利润高,盈利能力强,但品牌竞争格局分散,缺乏主导市场的龙头企业。同时中高端市场品牌效应增强,竞争领域也从价格扩展至设计、技术、智能化等综合品牌力比拼,相较于根基深厚的合资巨头,自主车企在品牌塑造上仍存在差距,需实现品牌提升,以充分挖掘盈利空间大但尚未稳固占据的中高端蓝海市场。综上,我们认为:1)虽然 15 万元以上价格带市场总量小于 5-15 万元价格带,但 15 万元以上价格带单车利润更高,整体盈利能力更强;2)从 15-25 万元价格带开始,品牌效应逐渐显现,消费者初步呈现出品牌忠诚度,使得进入该价格带市场存在一定门槛,因此车企竞争不会仅围绕价格领域展开,还会体现在设计语言、动力续航、智能化配置等多方面,更考验车企整体的品牌塑造能力。
2 他山之石:海外中高端品牌如何建立
2.1 传统豪华品牌:历史沉淀+一以贯之的品牌定位
奔驰、宝马、奥迪(BBA)作为传统高端品牌,其发展路径主要包括以历史奠基和文化符号构建品牌价值认同、形成多维度的系统性技术优势,以及全球化发展与产品线覆盖的市场策略。
BBA 通过历史积淀、技术奠基与文化符号的深度绑定,构建品牌价值认同。
BBA 百年技术积累建立行业标准,通过定义独特的品牌内涵,构建成熟的豪华体验。奔驰聚焦触发情感共鸣,将安全、舒适与社会地位符号化;宝马围绕“驾驶激情”展开,平衡运动性能与豪华体验;奥迪则聚焦科技场景,树立“突破科技,启迪未来”形象。BBA 的产品特色与其品牌深度绑定,形成品牌认同感,并获得品牌溢价。
BBA 的技术壁垒体现在多维度的系统性优势。在技术标准化方面,BBA 深度参与并奠定国际标准,如奔驰如预碰撞系统、高强度车身结构等安全技术成为行业标杆。技术普惠性上,BBA 高端技术逐渐向中端市场渗透,如奥迪的 Quattro 四驱技术从 A8 扩展至 A4,宝马的 iDrive 智能系统从 7 系下放到 3 系及 iX1 等电动车,通过技术下放提升品牌整体竞争力。模块化大规模生产能力是 BBA 另一核心优势,如宝马的 CLAR 平台支持燃油、电动、混动多种动力系统,覆盖 3 系至 i7等车型,通过共享组件降低研发成本,同时保持高端品质。奥迪的 MLB evo 平台同样实现跨车型零部件通用,提升生产效率。在主流技术领域中,BBA 展现出广度的领先。奔驰曾在电动化领域推出 EQ 系列,同时持续优化燃油发动机效率。宝马曾与 Mobileye 合作推进 L4 级自动驾驶,并布局氢燃料电池技术。奥迪不仅在e-tron 电动车上发力,还研发了 A7 h-tron 氢能源原型车。此外,BBA 通过高额研发投入维持技术壁垒,其专利申请覆盖电动化、自动驾驶、智能互联等前沿领域,形成全方位技术护城河。
2.2 大众市场品牌孵化:高获得感+成熟技术转化
雷克萨斯、英菲尼迪作为孵化高端品牌,其发展路径主要包括以差异服务与高价值感实现溢价、将母体技术成熟技术优化应用形成差异化竞争力,以及精准市场定位和本土化深耕的市场策略。
孵化高端品牌以工艺技术奠定价值根基,通过差异服务与高价值感实现溢价。
孵化高端品牌通过差异化服务体验构建信任壁垒。如雷克萨斯坚持全系进口20年,牺牲国产化成本优势却树立“零缺陷工厂”口碑,并首创 4 年或 10 万公里免费保修保养。英菲尼迪同样推出 6 年或 12 万公里免费基础保养,并侧重情感联结,通过举办“老友会”让车主参与品牌历程,将服务转化为社群归属感。孵化高端品牌通过技术工艺牌塑造高价值品质感。如雷克萨斯以“匠心”为核心叙事,强调手工工艺与工业科技的融合,早期“香槟塔广告”通过引擎盖堆叠酒杯启动时的纹丝不动,直观传递静谧性与机械精度。英菲尼迪以“灵感科技”为支点,如 Q Inspiration概念车搭载的 VC-TURBO 可变压缩比发动机,打破豪华轿车同质化设计。这种品质叙事通过技术突破与工艺验证建立信任。孵化高端品牌通过独特策略与价值观输出实现溢价。如雷克萨斯以进口身份维持“稀有感”,强化用户对品牌价值的认知。英菲尼迪则瞄准“新贵”群体,以设计差异化破局,如 QX 50 不对称驾驶舱设计挑战传统,吸引追求个性表达的年轻消费者。
2.3 超豪华品牌:以赛道性能立身 打造文化溢价
法拉利和保时捷作为超豪华品牌,其发展路径主要包括将身份符号与品牌溢价深度融合绑定、通过技术专精与赛道性能构建竞争优势,以及通过多维度市场策略维持品牌高度。
超豪华品牌将赛事基因、身份符号与文化溢价深度融合绑定。超豪华品牌以赛车运动为技术根基。法拉利自 1947 年首辆 125 S 赛车夺冠起,其 V12 引擎技术便不断迭代,始终以自然吸气的纯粹性能诠释“跃马”精神。保时捷获得勒芒 24小时耐力赛的 19 次全场冠军,将混动技术与 PDK 变速箱等赛道成果注入民用车型,塑造品牌基因。超豪华品牌文化溢价源于历史积淀与地域认同。法拉利将意大利工匠文化融入生产,其 Maranello 工厂的技师需手工组装 V12 引擎,堪称“机械艺术”。保时捷通过“从赛道到公路”的技术转移叙事,如 911 GT3 的悬挂系统直接源自勒芒赛车,塑造“技术严谨性”的品牌形象。稀缺性与身份象征强化了超豪华品牌奢侈品属性。法拉利通过“驾驶乐趣”与“身份符号”双重叙事,用户支付溢价购买身份符号与地位象征。保时捷 918 Spyder 全球限量 918 台,其二手市场溢价高达数百万美元。这种叙事通过圈层运营进一步强化:法拉利组织马拉内罗工厂参观与阿布扎比主题公园项目,保时捷开设专属驾驶体验中心,将车主纳入“顶级俱乐部”。
2.4 小结
三类海外豪华汽车品牌的发展路径与层次分化源于品牌叙事、技术壁垒、市场策略的深度差异,最终形成超豪华(法拉利、保时捷)、传统高端(奔驰、宝马、奥迪)和孵化高端(雷克萨斯、英菲尼迪)的层级格局。
在品牌叙事方面,超豪华品牌的核心在于历史叙事与稀缺性,法拉利和保时捷的赛车传统赋予品牌文化溢价,限量生产与手工工艺强化了“非量产”属性,目标客户为高净值人群,其品牌价值超越交通工具本身,成为身份地位符号,本质是奢侈品逻辑。传统高端品牌的核心在于成熟的豪华体验和品牌安全感,BBA 通过百年技术积累建立行业标准,并通过广泛的产品线(从入门级到旗舰车型)覆盖中高端市场,但其内燃机技术服务于规模化市场覆盖,目标客户为追求品牌认同与综合性能的消费者,相对缺乏赛道基因与稀缺性,无法形成超豪华品牌特质,本质是工业高端消费品的逻辑。孵化高端品牌的核心在于提供超越主流品牌的可靠性、品质感和服务体验,雷克萨斯、英菲尼迪作为日系孵化品牌,缺乏历史底蕴,因此通过“零故障”品质与定制化服务建立信任,同时针对区域市场调整产品,目标客户为追求高价值感和实用性的中高收入群体,本质是差异高端消费品逻辑。
3 自主车企的品牌壁垒如何构筑
3.1 汽车品牌的可分为保险属性+社会属性
依靠销量和高端产品定位所营造的社会属性逐步获取的品牌力是中高端市场车企取得长期竞争能力的关键因素。这也使得竞品车企难以通过简单模仿等手段威胁到公司的市场地位。
品牌概念的来源是 C 端消费者和产品供应方的信息不对称。对于 B 端消费者来说产品供应方基本透明,由专业人士对供应商能力、产品品质进行深入研究,因此品牌力并不是主要考虑因素。而 C 端消费者由于获得的信息不完全、对信息认知的不充分等因素无法对产品品质进行充分评估,因此品牌成为了消费者的对于产品品质的保障。
1)第一层品牌力来源是对产品品质预期的稳定性和一致性。销量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产品品质的稳定性以及可预期性。一款车型销量越多代表其认可度越高,对其品质的判断越有参考性,从而逐渐在消费者心中建立对该品牌的认可度。在此阶段,消费者购买该品牌的产品更多基于对其品质的放心。高销量可强化此现象并吸引更多消费者购买该品牌的产品,并形成滚雪球效应。对于高单价产品汽车来说,品质保证更为重要,因此此现象更为明显。
2)第二层品牌力来源于社会属性。消费者乐意为其心中的“豪车”付出品牌溢价。如 BBA 一类品牌已经通过长期的高端产品定位布局,在消费者心中树立了“豪华”“尊贵”“奢侈”等形象,激活了其社会属性与社交名片功能。所以,即便产品性价比不如其他车企,依然能依靠品牌溢价在市场上轻松获得超额利润。进入第二阶段的车企可以避开单纯的性价比和产品配置的竞争,通过品牌维持销量并赚取品牌溢价,形成更难以打破的护城河。
3.2 理想、华为、小米品牌壁垒已成 后来者超越难度大
品牌优势依赖口碑,头部新势力把握新能源变革窗口期。在新能源的技术变革中,赋予自主车企在豪华车市场中突破的机会。我们认为,当前头部市场以理想、华为、小米三家为代表的格局基本确立,而理想、华为、小米等消费电子公司不同的建立品牌的方式反映新能源时代豪华车的 2 种发展路径:
1)理想:传统车企的成长方式,抓住新能源变革的早期,通过产品形态的差异形成了和传统豪华燃油车的错位竞争。通过理想 One 在电动化、智能化和产品形态方面相对传统 BBA 同级车的变革式领先。在价格方面,理想 One 相较同期BBA 车型价格存在显著优势,因此获取早期用户。公司抓住大六座家庭用户市场中的先发优势,通过大量交付验证了产品力匹配并满足用户需求,以此建立清晰的品牌认知,并在豪华市场心智认知中占据一席之地;
2)华为、小米:不同于传统车企的成长方式,华为和小米通过自身在消费电子中建立的品牌形象,以及公司自身的存量用户覆盖面,越过初期通过产品销量建立品牌的步骤,品牌的老用户对此类公司天然存在品牌信任感,因此公司可以直接通过技术优势和对用户需求的把握能力,通过优质产品对豪华市场格局进行颠覆。
3.3 功能性为品牌根基 25 万元+豪华市场头部格局已成
高端品牌锚点是功能性,差异化为后发品牌提供机遇。从海外车企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品牌的价值锚点一定由功能性塑造,例如奔驰品牌锚点为商务属性,宝马品牌锚点为驾驶操控,奥迪品牌锚点为科技智能,保时捷品牌锚点为赛道性能。此类属性并不由配置和堆料构成,且品牌壁垒深厚。从汽车发明后至今,豪华车市场基本被以上公司包揽。因此,可以看出在没有产业变革之时,豪华车品牌壁垒几乎无法被挑战。新能源时代到来以后,BBA 在燃油车时期所塑造的品牌价值丧失了功能性锚点;理想、华为、小米,在电动化和智能化的产业趋势下,分别通过产品形态的变革,引领行业的智能化以及电动化所带来的性能优势塑造了新能源时代的豪华车品牌,解构了传统豪华品牌赖以生产的品牌锚点,因此 BBA 和保时捷的价格体系和市场份额均出现显著下滑。
3.4 B 级市场格局分散 传统车企+二线新势力的竞争核心
传统车企和二线新势力有望通过 15-25 万级的 B 级车市场实现品牌和利润的稳定向上。结合前文所述,目前尚未建立 25 万+豪华市场品牌认知的传统车企和二线新势力来说,直接挑战 25 万以上市场难度较大。我们认为,收入和利润体量不弱于 5-15 万元市场的中端 B 级车市场是更好的发力方向。主要原因为 1)此价格带离公司主流产品谱系价差不大,品牌劣势较弱,2)市场格局分散,市场龙头缺失,当前最为领先的自主车企市场份额不足 10%,现有品牌实现份额突破的压制因素较小。
B 级市场合资车仍有品牌势能,自主车企需实现心智转移。过去两年中,比亚迪,吉利,长安,小鹏、蔚来等车企均在 15-25 万元推出新品,且上市初期均展现了一定的竞争力,但随着竞品的推出,产品销量持续性始终不足。我们认为,核心原因为:1)此价格带中价格已经并非为消费者购车的首要决策因素,无法形成绝对的价格优势;2)产品更新迭代较快,而车企品牌力不足,无法通过口碑和品牌认知形成用户复购。因此,我们认为,此价格带车企核心方向应该从过去的打造一款优秀的产品卖给用户转变为如何通过打造一种品牌标签留住用户,实现对于合资车品牌认知的心智转移,从而实现自主车企的份额提升。我们认为,品牌心智可以分为 3 个层级:品牌价值>产品属性>性价比。由于此价格带汽车产品的同质化较为严重,而品牌认知尚未形成。当前 15-25 万元价格带产品多数围绕性价比进行竞争,同时考虑到自主车企产品迭代速度的加快,导致了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因此,我们认为 B 级车市场车企应转变单纯围绕性价比打造产品的思路,因为当每一代新品的配置高于老产品,且价格低于老产品,同时迭代速度又较快时,品牌心智永远无法建立。因为用户会从为品牌买单,降级至为产品买单,再进一步降级至为价格买单。在这样的循环中,用户难以建立品牌粘性。
3.5 小结
25 万+豪华市场自主龙头格局清晰,15-25 万中端市场静待新的领军者。25万+市场,理想、小米、华为系分别通过产品形态的变革,引领行业的智能化以及电动化所带来的性能优势塑造了新能源时代的豪华车品牌,解构了传统豪华品牌赖以生产的品牌锚点,获取了 BBA 销量下滑后让出的市场份额。在电动化和智能化技术路径趋同的背景下,难以被其他品牌通过技术变更带来的差异化优势所击败,整体竞争格局基本稳定,后续将通过新车型补全产品谱系的方式持续挤占以BBA 为代表的合资品牌市场空间。传统自主和二线新势力的发展空间主要在 15-25 万元市场,当前此市场竞争格局分散,龙头缺失,有利于在智能化或者产品设计方面展现出领先优势的车企发展成为中端市场的领军者。此类车企需减少单纯围绕性价比思路打造产品,而需要技术优势构筑自身的品牌标签来留住用户以强化用户粘性。
4 自主车企挑战豪华市场 产品+技术多维领先
4.1 华为:面向中高端汽车市场 多品牌差异化布局
华为汽车业务核心优势:高效组织、团队为基,技术+营销赋能产品力、品牌力。华为凭借其强供应链管理经验、智能电动技术打造优质产品;凭借完整的生态系统,通过与其他智能设备的互联互通,提升了汽车产品的智能化和便捷化水平;凭借对消费市场的洞察、品牌影响力、强营销渠道能力,塑造品牌力,吸引更广泛的用户群体;凭借快速决策、高效灵活的组织架构快速应对市场竞争,实现销量突破,车 BU 也逐步从亏损走向盈亏平衡。我们认为华为汽车业务核心优势在于:1)技术&研发为核:底层技术积累深厚 智驾落地全国领先;2)营销&渠道&生态为矛:深耕消费者终端业务 品牌优势叠加赋能车企;3)团队、组织为基:高效的组织架构和管理层。
4.2 小米:用户定义+技术普惠+生态协同 构筑高端品牌力
小米将传统制造业规律与科技企业基因的融合,执着投入、借鉴标杆企业经验,精心打磨产品及品牌。我们认为,小米造车的成功是将传统制造业规律与科技企业基因的融合的结果:1)团队与领导:雷军以“小学生心态”学习汽车工业,以“人生最后一次创业”的决心亲自带队,坚持全栈自研,每日深入工厂学习生产流程,将手机领域的“极致效率”理念移植至汽车制造;2)生态赋能:将手机领域的用户运营、生态协同能力、供应链管理经验降维打击至汽车行业,将电机、智驾等核心部件研发周期压缩,小米之家升级为“汽车体验中心”,支持预约试驾,降低线下渠道建设成本。3)长期主义:拒绝代工捷径,从核心技术到制造全链路把控,奠定 SU7、YU7 质量品质。
4.3 理想:销量赋能品牌 纯电再次启程
L 系列占据用户心智,销量强化品牌形象。理想抓住早期新能源转型机会通过大六座产品占据高端市场的份额,公司抓住市场中家庭用车的需求,且没有汽车品牌单独瞄准这个细分品类所造成的空白市场领域机会,通过产品在空间性,智能化和续航能力方面的优势对燃油车和新能源车展开差异化的竞争,成为细分赛道内的热门。当前公司已经形成从 L6 到 L9 的产品矩阵,覆盖 25-50 万元市场。截止2025Q2,公司在 25 万+市场占据 10%的市场份额,领先自主车企。
4.4 吉利:极氪、领克深度整合 共同发力高端市场
吉利汽车集团通过自主研发和控股集团的高端化并购经验,构建了多元化高端品牌矩阵:领克(LYNK & CO)作为全球化高端品牌,融合北欧设计与智能科技,覆盖轿车、SUV 及新能源车型;极氪(ZEEKR)专注豪华纯电市场,依托 SEA浩瀚平台推出高性能猎装轿跑 001 与豪华 MPV 009;这些品牌通过技术协同(如CMA 架构、智能驾驶系统)与市场互补,覆盖 15 万至 80 万元价格带。
过去,“大吉利”为了快速应对市场竞争、提高决策效率,进行团队分拆,如领克、极氪各有智驾、座舱方案,造成一定冗余和浪费。2024 年 12 月,极氪智能科技副总裁林金文发文称,极氪与领克战略整合后,新公司简称为“极氪科技集团”,旗下拥有极氪汽车、领克汽车双品牌,力争通过两年时间努力,打造一个年销百万级的全球化高端豪华新能源汽车集团。
4.5 长城:站稳硬派越野市场 高端化破局成功
品类创新驱动增量,凭借燃油车深厚积淀向智能电动车企转型。长城基于深度的市场洞察,以差异化品牌矩阵开辟细分蓝海,形成“四大整车+一个皮卡”的品牌布局。其中,哈弗定位 8-20 万元 SUV 覆盖城市通勤至泛越野场景,欧拉以女性汽车品类定义者角度聚焦 10-20 万元纯电市场,魏牌打造家用/商用新能源旗舰车型立足 25 万元以上高端市场,坦克主导 20-50 万元方盒子硬派越野市场,品牌协同运营下逐步巩固市场领导力。面对行业转型痛点,长城选择以平台化技术架构作为突破口,实现燃油技术向新能源的渐进式转移,目前长城汽车以 Hi4 智能四驱电混架构为核心技术架构,“越野+新能源”品类融合下实现“全工况效率最优”,现搭载于哈弗、坦克和魏牌的多款车型,混动进化路线成效显著。我们认为长城汽车在多个品牌系列取得成功的原因在于:1)规避同质化红海竞争,在多个更细分市场建立了定义权与用户心智壁垒;2)作为传统燃油车企扎根越野市场形成绝对统治力,研发体系与供应链具备长期优势;3)新能源转型浪潮下以模块化平台实现技术迁移,并通过 Hi4-T/Z 新能源架构实现“越野+电”技术融合;4)智能化成果聚焦高端品牌赋能溢价,支持品牌向上。
4.6 比亚迪:技术赋能高端 强化营销打造品牌
电动化领航者,技术赋能高端品牌。燃油车时代,豪华品牌通过发动机、底盘技术构筑技术领先性、产品力,且历史悠久的汽车品牌积累了良好的口碑和忠诚度,消费者对这些品牌有较高的信任度和认同感,构筑品牌溢价。新能源时代,公司通过不断研发在电动化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在电动化方面具有 Dm-i 5.0、e4.0 平台、刀片电池等技术,应用于全品牌车型;并针对高端市场形成云辇技术、易四方技术、易三方技术、Dm-o(面向越野的混动平台)等底盘、智能化控制技术,通过技术赋能高端品牌,构筑品牌溢价。
4.7 小结
自主车企加速发力高端化。自主车企近年来加速对中高端市场进行冲击。目前25 万以上豪华市场已经形成以华为、小米、理想为三强的头部格局。领克/极氪合并后,同样开启对 25 万以上市场的争夺。比亚迪通过子品牌,腾势在 30 万以上进行布局。目前高端市场,头部三强主要以智能化、产品力,以及车机生态定等方面强化自身品牌壁垒,构筑生态护城河。比亚迪、吉利等传统车企,通过推出子品牌的方式,结合自身在造车技术层面的积累,通过高性价比,高功能性的打法对高端市场进行布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