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新能源车企高增长下的管理暗雷
一场“已付款”的失信风波。
9月25日,零跑汽车与其子公司被法院列为失信被执行人,创始人遭限制高消费。但蹊跷的是,零跑随即声明称早在2024年6月已支付全部款项361.8万元。为何付了钱仍被扣上“老赖”帽子?这背后暴露了新能源车企狂奔中的致命软肋——法律义务的复杂性远超想象。正如古希腊谚语所说:“法律不保护权利上的睡眠者”,零跑此次正是因忽视“行为义务”而栽了跟头。
一、事件本质:不是“欠钱”,而是“欠行动”
1. 失信认定逻辑:金钱义务≠全部义务
关键矛盾点:法院文书显示,零跑需履行两项义务:一是支付361.8万元款项(已完成),二是在付款后3个月内协助将73台车辆过户至子公司名下。
法律盲区:公众常认为“还清欠款=解除失信”,但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失信被执行人规定》,拒不履行行为义务同样可触发惩戒。零跑虽支付金钱,却因过户流程卡壳,被判定“全部未履行”。
2. 过户困局:管理效率的“照妖镜”
零跑声称“积极磋商解决过户”,但从付款截止日(2024年6月)到被列为失信(2025年9月),长达15个月未完成流程。
深层症结:与合作方首汽(国企)打交道时,零跑的内部协同效率低下暴露无遗。国企对流程合规性要求极高,而新势力车企的“野蛮生长”模式难以匹配其精细化标准。
二、数据透视:高增长光环下的治理赤字
1. 纵向对比:零跑的“冰与火之歌”
业绩亮点:2024年零跑交付量翻倍、季度毛利率达13.3%,甚至提前实现单季度盈利。
风险暗涌:但与此同时,六年累计亏损169亿元,现金流主要用于扩张(如投资活动现金流出133亿元),而非夯实内控。
2. 横向对比:新势力车企的“司法风险指数”
零跑的独特风险:子公司连带责任。本次纠纷中,母公司为零跑科技,债务主体为子公司凌跑商贸,但零跑需承担连带清偿责任。这种架构在快速扩张中易成“暴雷点”。
三、行业警示:新能源车的“阿喀琉斯之踵”
1. 规模竞赛下的管理脱节
零跑2024年销售门店达695家,覆盖城市净增82个,但渠道扩张速度远超后台法务团队承载力。如同罗马哲学家西塞罗所言:“极速扩张者,若不筑牢根基,必为风浪所覆。”
2. 与国企合作的时代课题
首汽作为北京市政府实控企业,代表传统重流程的体系;零跑则象征互联网式的“敏捷文化”。
矛盾本质:新能源车企与国企、政府合作时,合规流程成为试金石。若继续轻视,类似纠纷将频发。
四、未来展望:从“拼销量”到“拼健康度”
短期影响:品牌信誉受损,资本市场疑虑(零跑港股股价当日波动需关注);
长期启示:
投资者应关注车企“司法风险指数”与“子公司治理结构”;
车企需建立合同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将法务风控提升至战略层级。
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曾指出:“效率是把事情做对,效益是做对的事情。”零跑此次风波,正是效率与效益失衡的典型病例。
结语:百万销量下的“百万教训”
当零跑庆祝第100万辆车下线时,失信事件为其敲响警钟:销量冠军不等于治理冠军。新能源赛道的下半场,不再是单方面比拼续航与智能,而是体系耐力的马拉松。唯有将风控刻入基因,方能真正“领跑”未来。
关注我,每天用数据解读科技财经热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