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延误”到“提前”:当航班变动,我们要的不是“通知”,是“尊重”?
比“延误”更崩溃的,是“航班提前15小时”的“惊喜”
上周我刚经历了航班延误3小时的崩溃——拖着20寸行李箱在机场啃泡面,看着航班动态页刷新了10次,直到凌晨1点才登机。可当看到“龙江航空航班提前15小时”的新闻时,我瞬间觉得“延误”都不算什么了:原来比“等飞机”更让人绝望的,是“飞机不等你,可你根本赶不上”。
乘客的“计划”,经不起“一句话”的推翻
周女士的经历,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每个出行者的“怕”:
她买了9月26日21点55分的航班,计划着当天完成工作,慢悠悠去机场,可突然收到通知——航班提前到早上6点10分。她“并不住在哈尔滨”,意味着必须提前一天赶到,花额外的钱住酒店,甚至改签其他航班(改签的费用、时间成本,航空公司没提)。
这不是“小变动”,是“彻底打乱生活”:如果我买了晚上的航班,计划下班后去机场,结果要早上6点起飞,我得凌晨4点起床,打车去机场(凌晨的打车费比平时贵一倍),甚至前一天就得住在机场附近——这些额外的成本,航空公司管吗?答案是“不管”,他们只说“计划调整”。
航空公司的“计划”,不该是“冷漠的借口”
龙江航空的解释很“官方”:“阶段性调整,其他日期的航班也提前了。”可“阶段性调整”是什么?是飞机要检修?是航线要调整?还是单纯的“我们想改就改”?
没有具体原因,没有真诚的道歉,没有解决方案(比如免费改签、报销住宿),这不是“服务”,是“甩锅”。就像你约了朋友吃饭,朋友突然说“我提前3小时到,你赶紧来”,却不解释为什么,也不帮你解决“怎么赶过去”的问题,你会觉得“被尊重”吗?
更讽刺的是,航班延误时,航空公司会给餐食、会赔偿(比如延误2小时给简餐,延误4小时给现金赔偿),可航班提前15小时,却什么都没有——难道“提前”比“延误”更“合理”?
出行的“安全感”,藏在“考虑周全”里
我们为什么买固定时间的航班?因为我们需要“稳定的预期”:
——买早上的航班,是因为要赶上午的会议;
——买晚上的航班,是因为要陪孩子吃晚饭;
——买周末的航班,是因为要去看父母。
这些“预期”,是我们生活的“计划”,而航空公司的“调整”,直接打破了这些计划。可他们忘了:“航班”不是“交通工具”,是“连接生活的纽带”,是“我们对未来的期待”。
我们要的不是“提前”,是“尊重”
其实,乘客的要求很简单:
——如果要调整航班,能不能提前几天通知?(周女士是提前多久收到通知的?新闻里没说,但15小时的提前,肯定是临时通知)
——如果要调整航班,能不能给个具体原因?(不是“阶段性调整”这种空话)
——如果要调整航班,能不能提供解决方案?(比如免费改签、报销住宿)
这些要求,不是“无理取闹”,是“对乘客的尊重”。就像我们单位要调整上班时间,会提前一周通知,会解释原因,会问员工“有没有困难”,这才是“负责任的态度”。
当我关掉新闻,看着手机里的航班APP,突然想起去年冬天,我坐的航班延误了4小时,航空公司给了一份热餐,一份道歉信,虽然晚了,但我觉得“被重视”。可这次“提前1的事件,让我明白:
航空公司的“服务”,不是“把飞机飞起来”,而是“把乘客的需求放在心上”;
乘客的“信任”,不是“买你的机票”,而是“相信你会考虑我的感受”。:当你说“计划调整”时,你调整的不是“航班时间”,是“乘客对你的信任”;当你忽略乘客的困境时,你失去的不是“一个乘客”,是“一群人的信任”。
毕竟,没有人愿意做“被突然提前”的那个——我们要的,只是“稳定的出行”,和“被尊重的感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