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时候车价能再便宜点?这是最近很多朋友发出的灵魂拷问,尤其在这个9月的纯电市场价格震荡里,估计很多人都已经看花了眼。你说这车市这么多年忽上忽下,可像今年这样,从天花板到地板全都震得稀烂的,还真是头一遭。那问题来了,价格乱成这样,咱买车到底图个啥?厂商们又到底在盘算啥?
先说最扎眼的,谁能想到原来高高在上的奔驰、宝马、奥迪现在会摆出地摊买菜的劲头?宝马iX、电动EQA、EQB、Q2L e-tron这些曾经得拼一拼家底才能沾一沾的电动车,一夜之间跟大白菜似的,一辆车优惠顶得上一台家用冰箱,十几万几十万就跟幼儿园小朋友分糖一样分掉了。有时候你都怀疑是不是自己在做梦,还是门口那家4S店凑的团购发疯了。
但冷静想一想,这不是厂商们良心发现了,而是他们确实没办法了。电动化时代到了,这些传统大牌当然不想把自己被踢出新赛道。只不过它们过去的高价位、高毛利、高逼格这三板斧,在新能源领域突然就不灵了。价格变成了刀,谁不砍价谁就掉队。奔驰、宝马们再不低头,连保时捷都要被人嘲笑“你凭什么贵”,不得不硬着头皮和大家拼。
头一波价格洪水杀过来,第二层楼上的也坐不住了。你看比亚迪秦PLUS EV、广汽AION S这些卖相都不错的主流家轿,价格往下一压,直接跟人家的SUV、两厢车一个价。丰田、灵悉、吉利、红旗、长安,过去一年还在喊着“我们性价比高”,今年直接变成“你看看我们再降点价”。细细琢磨就是:本来你掏16万买一个小电车,现在14万就能上到更高级一点的,甚至配置还能加点量。人人都在讲价格,厂商们谁都怕掉在后面。
有朋友会问,这样不是挺好,便宜了不是应该高兴吗?可是问题恰恰出在这里——价格这么卷,到底是谁的红利,谁在承受苦果?表面看起来是买方市场,消费者当然高兴,可你别忘了,工厂不会亏钱卖车。厂家拼命压成本,供应链也跟着喘不过气。有人抢沙发,也有人丢饭碗。那你平价买到的车,质量还能保持么?售后服务还能跟以前一样耐心么?
现在的纯电市场,你说拼技术还在拼,但更拼的是谁能把每个环节抠到骨头缝里。平台模块化、阉割功能、压缩配置、成本精算、甚至某些非主流品牌已经在偷偷减配,但宣传里还是把自己说得跟金刚大力士一样。消费者头两年可能还能体会“新技术带来顿挫感”,但再过几年,谁不希望买到的东西皮实耐用不出毛病?可你就指望今年15万买到和去年22万能一样吗?人家肯定要在别的地方找补回来。
有人说拼价格是好事,可价格打下来了,很多东西可能就上不去了。比如充电桩的布局就没跟上来,服务体系跟着缩水,甚至有的品牌干脆两年三换名字,换皮的比卖车还快。这场电动车市场的价格战,不止是厂家谁能活下来,更是咱们每个人的选择,都会影响到不远的将来。
再换个思路想想,为啥今年厂商们突然都这么着急?归根结底是市场滑坡了。前几年国家政策一撒手,补贴一到位,去年还畅销的车型今年已经成堆堆卖不出去。新能源不是风口了,就成了风暴眼。去年一样钱能买50度电池,今年不是多送你来个快充,而是直接降三万四万。厂商不是抢业绩,是怕存货堆仓库长毛,零部件厂也是怕订单出工无活。所以价格战讲到底,是一场“谁能撑到最后”的生死局。
你再看国产品牌,前几年傻钱砸技术研发,最近突然学会拼价格。比亚迪、零跑、五菱、AION等昵称叫得亲民,价格也跟着亲民,比谁都快把自己的利润掏出来给市场看。这些一两万、两三万的优惠,说实话对中国普通家庭的消费能力来说,足以改走势。大家都不是傻子,谁能买得便宜谁就能增量,销量一下子拉开差距,技术再强也得服输。有人问现在的电动车是不是白菜价了?还没到那个头,但你今年不买,明年也许更便宜,后年说不定还得看能不能买到正常的。
还有一种声音,觉得车价降了,对汽车行业是利好。可咱不妨再往后问一句:“价格卷到地板,技术还剩几成?车厂会失业多少人?消费者真的能高枕无忧?”你要是纯粹看账面数据,那自然是好,可你要是看整个市场生态,就能看出来,这场降价是被动应对,是无奈杀价,是行业洗牌。有品牌会倒闭,有工厂被并购,有技术被闲置,还有一帮新势力崭露头角,谁能笑到最后还真说不准。
咱横竖看一圈,今年这个纯电价格大战,是一场全民参与的豪赌。厂家拿价格做尊严,消费者用价格做选择,供应链在价格里拼死活,整个市场都在等“谁先摔倒、谁先出局”。这游戏已经不是技术领先那么简单,是谁能在卷到极致的价格战中笑到最后,谁能把节省下来的成本转化为护城河,谁能靠低价把对手干趴下。
可问题是,未来你买车到底是为技术买单,还是为价格投票?车好不好用,能不能安全,能不能比上一代有进步,这些终究不是看价格表说了算。现在厂商都在把价格当枪头,产品当盾牌,谁能把平衡做好,谁才有资格留在牌桌上。今年你能爽快地买到一台便宜的高配置电动车,明年还敢撑着良心卖好产品吗?厂商能不能继续创新?还是只能靠低价恶性竞争?
再往后想一步,这场大战的赢家可能不是现在最强的品牌。说不定熬到最后的,是那些还没被价格战消耗完血条的企业。消费者贪便宜不假,但也懂货色,撑得住的品牌早晚会靠服务、靠质量赢回来。那些纯粹靠砸钱的,会被淘汰在沙滩。为啥?市场不是电子游戏,是现实生活。降价容易,做产品难,能持续创新才是真的硬道理。
所以说,买车这件事,价格肯定重要,但别完全被低价冲昏头脑。你挑一台便宜的纯电,得看厂商的技术底子、售后能力、用起来的体验,别光看眼前。厂家谁都在降价,这波便宜热潮终究会过去,留下来的才是能让人放心的。也希望不是明年一问“车还降吗?”大家集体摇头:“能买就买吧,再降就没好货了。”
市场的迭代很快,产业格局变化也快,今天你欢天喜地捡个大漏,说不定明年又得为配置倒戈。厂商一轮轮地杀价,最终受伤的也可能是造车的根骨。如何在价格战里保住技术创新?如何让利还能守住品质?这个问题现在没人能明确回答。大家都在用脚投票,价格是真命题,选择也是。
究竟这场史上最大的纯电降价潮,能不能给中国汽车市场带来质的飞跃?说到底,还是要看咱每一个人的选择。你看重品牌还是价格、体验还是功能、服务还是口碑,这些都是市场重新洗牌的赌注。不用太纠结价格是不是底,不用担心是不是又被忽悠,关键问自己,你买这个车是为啥?想清楚才是真的划算。
最后一句话,价格战是行业的洗礼,也是消费者的考验。别光图便宜,也别盲目执着,理性点,挑靠谱的,买适合的,这才是咱们在这场价格暴风里的最佳姿势。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