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柴后市场二十年:从“修修补补”到“价值引擎”

发动机卖出去,生意就算做完了?山东重工旗下潍柴可不这么想。二十年前,当很多人还只盯着新车销售时,潍柴把目光投向了发动机背后的广阔天地——后市场。从最初的的零星探索到现在的系统布局,从单一的服务模式到生态化的全生命周期服务,潍柴发动机板块后市场业务规模实现了近30%的复合增长率。

潍柴后市场二十年:从“修修补补”到“价值引擎”-有驾

这二十年的狂奔,潍柴后市场收获的绝不仅仅是业务规模的膨胀。它硬生生把曾被视为“小打小闹”的配件维修,做成了驱动企业增长的“第二引擎”,更给整个行业上了一堂生动的价值课:卖完车,生意才真正开始。

把蛋糕做大,也要把蛋糕分好

2005年,潍柴决定把后市场当成“正事”来做,这一步棋很关键,跳出了“卖零件、收维修费”的老路子,想的是怎么让一台发动机在整个生命周期里都“值钱”。二十年来,潍柴干了几件大事:把中转库模式升级为区域经销商代理模式,开拓再制造业务、强化油品技术研发,创新推出专营店模式、探索VIP大客户模式,构建起覆盖广泛、服务专业的后市场渠道支撑体系,再到后来用互联网把线上线下打通,首创“无红包非正品”的终端共赢项目、上线“潍柴同行”APP……方法很多元,方向很清晰:铺网络、扩服务、连数据。

潍柴后市场二十年:从“修修补补”到“价值引擎”-有驾

但光自己干不行,潍柴最厉害的地方,是懂得“分蛋糕”,而且让伙伴们心甘情愿一起把“蛋糕”做大做强。给技术、给支持还不够,还要解决抢生意、打价格战的行业顽疾,其中的细节外人不知道,但合作伙伴心里清楚,账上的数字也同样清楚,5000多家维修服务站、80多个中心库、上万家配件商中,一大批合作伙伴实现了高质量发展。其中,出现了将业务做到海外的北京欧豪、年收入从300万增长到2亿的济南锐安中心库、十年收入增长超10倍的台州椒江祥辉中心库、年服务产值超千的陕西新立维修站……跟着潍柴后市场业务一路走来的合作伙伴有了奔头、尝到了甜头,整个服务网络自然有活力、有干劲,客户满意了,服务网络就能长久地赚到钱。不难看出,合作伙伴与潍柴不是绿叶衬红花,而是一起共生共赢的大智慧、大生态。

潍柴后市场二十年:从“修修补补”到“价值引擎”-有驾

W-TCO不是新概念,但潍柴玩出了新花样

二十年间潍柴后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张,足以证明后市场不是蛋糕上的樱桃,而是蛋糕本身,面对国内外广阔的后市场“富矿”,潍柴有了更具野心的目标——后市场业务冲刺百亿。

W-TCO俱乐部,是潍柴后市场百亿目标的重要抓手。TCO管理在物流车队不算新词,但潍柴把它系统性地引入后市场,并且做得更“狠”,因为潍柴看透了客户的痛点:客户买的不是零件,而是设备持续运转的确定性。所以,在别人还在为配件价格争得头破血流时,潍柴W-TCO直接亮出“组合拳”:打造覆盖商用车、工程机械、发电、船机、农机等领域的专属W-TCO套餐,托管业务锁定车队客户,延保服务消除后顾之忧,维保套餐提供成本可控性,配件大包实现一站式供应,升级“预防、定制、高效、省钱”服务,配合梯级产品层次体系和延长“三包”时限,将产品、服务与客户牢牢绑定,发动机的服役期也由此转化为后市场的收获期,发动机用得越久,潍柴的后市场收益就越稳定。W-TCO业务自推出以来,赢得了市场和客户的充分认可。

潍柴后市场二十年:从“修修补补”到“价值引擎”-有驾

把“中国经验”带到海外

百亿目标光靠国内市场不够,海外是必须啃下的硬骨头。潍柴海外有100多万台发动机的家底,这就是机会。但出海不是简单地把配件运出去,潍柴想的是,要把国内这套“一起赚钱”的服务生态,搬到海外去。

潍柴后市场二十年:从“修修补补”到“价值引擎”-有驾

具体的做法是,让核心的中心库走出去,成为海外的“桥头堡”;搭建本地化的销售和服务渠道。这套组合拳的目标很明确,那就是在海外市场复制“潍柴模式”,靠可靠的服务网络和深度绑定的伙伴关系站稳脚跟,打响“潍柴后市场”的全球品牌。这步棋如果走通,将是巨大的增量。

潍柴这二十年,不只是做大了自己的后市场蛋糕,更是重新定义了“服务”在制造业价值链中的核心地位。它提醒所有玩家,后市场不是“备胎”,而是“主战场”。当新车销售越来越难做,存量市场的深度运营、开拓海外市场的增量是未来增长的核心引擎;当一台设备交付完毕,关于价值创造的故事,其实才刚刚翻开最精彩的篇章。潍柴的探索,正为行业指明这条通向未来的“黄金服务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