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跑70万辆背后:技术迭代快于竞品,还是市场下沉红利?

2025年上海车展的聚光灯下,零跑汽车展台的人气有点出乎意料。

这个总部位于杭州的新势力品牌,展位前挤满了举着手机拍照的观众,工作人员正拆解着一台B10的激光雷达模组——这款起售价不到10万的SUV,居然搭载了和高端车型同源的智驾系统。

零跑70万辆背后:技术迭代快于竞品,还是市场下沉红利?-有驾

展台另一侧,几位老车主正和销售讨论免费升级车机系统的事宜。

零跑70万辆背后:技术迭代快于竞品,还是市场下沉红利?-有驾

这场看似普通的展会,却折射出零跑汽车独特的生存哲学。

三年前还被戏称为"价格屠夫"的零跑,如今交出了累计70万辆的答卷。这个数字放在新能源赛道里不算惊艳,但细看增长曲线格外耐人寻味:从2019年首款车S01年销1000多辆,到2023年C系列月销破2万,再到如今站稳年销30万俱乐部。就像杭州街头突然冒出来的"零跑体验店",这家企业正用看似笨拙的步伐,走出条与众不同的路。

零跑70万辆背后:技术迭代快于竞品,还是市场下沉红利?-有驾

在产品布局上,零跑把"田忌赛马"的智慧玩出了新花样。当友商都在比拼百万级超跑时,他们死死咬住8-15万的主流市场。T03这款7万级小车,靠着每天通勤成本低3块钱的优势,在三四线城市养出了32万车主。更绝的是C11/C12这对兄弟,纯电版和增程版共用生产线,愣是把20万级家庭用车的价格打到了15万以内。这种"错位竞争"在北京车展上收获奇效——当某新势力还在炫耀续航1000公里时,零跑展台前围着问"这车充电一次能跑上海到苏州吗"的消费者明显更多。

不过光靠低价可守不住江山。零跑的研发投入藏着更深的算计:70%的自研比例意味着,连车机芯片都是自研的凌芯01。这种近乎偏执的坚持,在2024年财报里得到回报——每辆车摊的研发成本比理想少42%。但硬币总有另一面,地平线征程3芯片支撑的智驾系统,遇到华为ADS 3.0的多模态感知时,就像拿着单反相机对比手机摄影,专业玩家一眼就能看出差距。更现实的问题出现在加油站,开增程版C11的车主发现,每箱油能多跑80公里的大众ID6,反而比自己更省油。

零跑70万辆背后:技术迭代快于竞品,还是市场下沉红利?-有驾

渠道下沉更是把双刃剑。789家门店扎堆三四线城市,单店成本压到小鹏的三分之一,确实让零跑的销售像毛细血管般渗透到县城。但这种快攻策略也留下后遗症:去年河南某县城车主投诉,提车三个月都没见过售后技师,最后只能开到市里的直营店维修。这种"前半段冲得猛,后半段接不住"的矛盾,在欧洲市场更显尴尬——靠着Stellantis渠道卖车,认证周期比比亚迪多出半年,眼看着订单变库存。

在车展媒体日,笔者撞见零跑工程师围着B10的电池包较劲。这个把宁德时代麒麟电池改成CTC结构的家伙,能量密度比竞品高5%却更便宜。这种"螺蛳壳里做道场"的功夫,在行业价格战中正在显现威力:当某头部品牌官降2万时,零跑反手推出"免费升级高阶智驾",硬是把火药味化成了口水仗。有投资机构算过账,零跑每卖出一辆车,研发投入能摊薄到8000块,而新势力同行普遍要烧到1.5万以上。

零跑70万辆背后:技术迭代快于竞品,还是市场下沉红利?-有驾

但硬币的另一面正在显现。某汽车论坛的热门帖子写着:"开零跑两年,除了车机卡顿没别的问题,但每次OTA升级都像在等彩票。"这种用户反馈暴露出快速扩张的代价:自研系统迭代速度跟不上用户期待,供应链管理压力随着销量攀升倍增。更隐蔽的风险藏在财报注释里——研发费用资本化率高达65%,意味着部分投入要未来十年才能回本。

站在2025年的时间节点,零跑的生存智慧值得玩味。他们既没有蔚来换电站的豪气,也不学理想堆料内卷,而是像精打细算的掌柜,在芯片选型时权衡性能与成本,在渠道扩张时计算坪效与人效。这种务实态度在车展上化作具象:当友商忙着展示飞行汽车时,零跑工程师在展台教大妈用语音唤醒扫地机器人功能——毕竟在他们用户画像里,会用CarPlay的中年夫妻才是消费主力。

零跑70万辆背后:技术迭代快于竞品,还是市场下沉红利?-有驾

这场新能源汽车的马拉松,零跑选择了一条更贴近地面的赛道。他们的故事里没有惊心动魄的技术颠覆,却处处是市井智慧的生存哲学。当B10车主发现10万块的车也能刷脸开车时,当县城汽修店老板学会给零跑做基础保养时,这场"向下兼容"的战役或许正在改写行业规则。只是不知道,当他们站上200万辆台阶时,还能否守住这份独特的竞争力?

各位看官老爷,您觉得零跑这种"贴地飞行"的策略能走多远?是真能在红海市场杀出血路,还是最终要面对"低价低质"的拷问?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