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有件事儿,聊的人挺多,也让不少准备买车的朋友心里犯了嘀咕。
这事的主角,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日产轩逸,具体来说是它的经典款。
很多人都知道,轩逸这款车在国内卖了很多年,靠着省油、空间大、坐着舒服这几点,赢得了“国民家轿”的称号,家里买第一台车,预算在十万块钱左右,很多人都会把它列入考虑名单。
可就在前不久,日产对这款车进行了一次调整,官方指导价降下来了,最低不到八万块钱,一些地方的经销商再给点优惠,七万出头就能拿下。
价格一出来,确实让不少人动了心,毕竟是用更少的钱买一台合资品牌的老牌家轿,听起来是笔划算的买卖。
但是,很多人在仔细研究之后,却发现这优惠背后,藏着一个让人不太能接受的变化——新出厂的轩逸经典,把备用轮胎给取消了。
这可不是小事。
取消备胎,而且做得还挺绝。
根据一些已经提到新车的车主反映,他们打开后备箱垫,想看看放备胎的地方,结果发现那个原本用来固定备胎的凹槽,被一块铁皮给封死了,而且还是焊上去的。
这就意味着,厂家不只是不给你配备胎,更是从根本上断了你自己想买一个放进去的念ah.这个做法,在汽车行业里是相当罕见的,也正是这一点,引起了巨大的争议。
厂家对此的解释是,这样做是为了减轻车身重量,从而达到降低油耗的目的。
这个说法听起来好像有那么点道理,车子轻了,跑起来自然省油。
但咱们普通老百姓得算一笔细账。
一个非全尺寸的备胎,加上千斤顶、扳手这些随车工具,总共的重量也就在三十斤到四十斤之间。
根据一些专业的测算,汽车重量每减少一百公斤,百公里油耗大约能降低零点三到零点六升。
那么,这不到二十公斤的重量,能省下多少油呢?
算下来,每跑一百公里,可能也就省下零点零几升的汽油,折合成钱,可能就是几毛钱的事。
为了这么一点微不足道的节省,就把一个关键时刻可能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安全配置给拿掉了,这笔账到底划不划算,相信大多数人心里都有一杆秤。
更重要的是,备胎这个东西,它的价值不能简单地用金钱来衡量。
它是一种安全保障,是一种让人安心的存在。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那个场景:大半夜你开着车在高速公路上,或者走在一段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国道上,车上还坐着家人,突然轮胎被扎了,车子动不了了。
这时候,如果你后备箱里有一个备胎,虽然换胎费点劲,但最多半个多小时就能解决问题,继续上路。
可如果没有备胎,你唯一的选择就是打电话等待救援。
高速公路上的拖车费用可不便宜,而且等待的时间也说不准,一两个小时是常事。
在这漫长的等待时间里,不仅耽误行程,把车停在应急车道上本身也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
更让人不解的是,有些厂家取消备胎后,会提供一瓶补胎液作为替代方案,虽然补胎液对付不了大的破损,但至少能应付一些小的扎胎情况。
而这次的轩逸经典,连补胎液都省了。
这就等于说,一旦轮胎出了问题,车主就只能束手无策地原地等待,这无疑是将风险完全转嫁给了消费者。
这件事之所以引起这么大的反响,还因为它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
回顾一下轩逸经典这两年的变化,会发现这种“减配”操作似乎成了一种习惯。
比如之前,它悄悄取消了发动机自动启停功能;再往前,中控台那块还算体面的屏幕,被简化成了一个功能单一的收音机;有些配置版本甚至连收音机都显得简陋,只有四个光秃秃的喇叭。
这一系列的动作,让很多老车主和潜在消费者感到寒心。
大家买轩逸,图的就是一个省心、可靠,结果现在车子在配置上被一再“瘦身”,这种做法与它多年来建立的口碑是背道而驰的。
没有对比就没有差距。
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市场上同价位的其他车型时,轩逸经典的这种做法就更显得格格不入。
就拿大众的朗逸新锐来说,价格差不多,但人家至少还保留了倒车雷达这样非常实用的配置。
而当我们看向我们自己的国产品牌时,这种对比就更加强烈了。
比如比亚迪的秦PLUS,它的冠军版车型起步价也做到了七万九千八,和轩逸经典官方指导价几乎一样。
但它提供给消费者的是什么呢?
是一套混合动力系统,百公里油耗不到四升,比以省油著称的轩逸还要低得多;它能上新能源的绿色牌照,在很多大城市可以享受不限行、免购置税的政策优惠;它的轴距更长,意味着后排腿部空间更宽敞;甚至在入门版车型上,都配备了一些基础的驾驶辅助功能。
一边是国产品牌在技术、配置、能源形式上不断创新,用极大的诚意来吸引消费者,另一边却是曾经风光无限的合资品牌,在新时代的竞争中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只能依靠不断削减成本来维持价格上的竞争力。
当然,日产这样做,背后肯定有它的商业考量。
最主要的原因,可能就是为了清理库存。
放眼全球市场,新款的轩逸早已在海外亮相,国内换代也是迟早的事。
在新款上市之前,如何把现有的老款车型卖出去,就成了厂家最紧要的任务。
降价,无疑是刺激销量的最直接手段。
但是,降价就意味着利润的减少,为了保住利润,就只能在成本上想办法,于是,备胎、中控屏、发动机启停这些配置,就成了被牺牲的对象。
从销量数据上看,日产的策略似乎也起到了作用。
官方公布的销量里,轩逸系列一个月还能卖出两三万台,数据很好看。
但我们需要知道的是,这个数据是把轩逸经典、第十四代轩逸和轩逸电驱版这三款定位和价格都不同的车打包在一起计算的。
如果把轩逸经典单独拿出来看,它在市场上的领先优势早已不复存在,面临着来自各路对手,尤其是国产品牌的激烈竞争。
说到底,这是一种用品牌多年积累的信誉,去换取短期销量的策略。
厂家通过减掉一个备胎,可能省下了两三百块的成本,但对于消费者来说,未来某一次潜在的拖车和换胎费用,可能就是四五百甚至更多。
这种精明的算计,或许能赢得一时的市场,但从长远来看,失去的却是消费者最宝贵的信任。
在今天这个信息高度透明、产品选择极其丰富的时代,任何试图糊弄消费者的行为,最终都会被市场看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