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艘能装下9200辆汽车的巨轮,正从中国江苏仪征市的船坞驶向全球海域。
这艘由中国电动汽车巨头比亚迪打造的“深圳号”,不仅以219.9米的长度和37.7米的宽度成为全球同类船型中的“巨无霸”,更凭借一系列黑科技刷新了海运业的绿色标准。
比亚迪“深圳号”的载货能力达到9200辆汽车,比挪威航运公司Höegh Autoliners旗下的9100-CEU极光级船舶多出100辆,直接问鼎全球最大汽车运输船。
其16层甲板的设计,相当于将一座立体停车场搬到了海上,而最高19节的航速(约35公里/小时)让这艘庞然大物在运输效率上不落下风。
从尺寸来看,“深圳号”比美国海军“尼米兹级”航空母舰短约70米,但甲板层数更多,专门为新能源汽车(NEV)的密集运输优化了空间布局。
一名参与设计的工程师透露,船上搭载的智能装载系统能自动分配车辆位置,确保不同尺寸的车型高效利用每一寸空间。
如果说大容量是“深圳号”的第一标签,那么环保技术则是它的核心竞争力。
这艘船采用了液化天然气(LNG)双燃料推进系统,可在传统燃油和清洁能源之间切换。
国际海事组织(IMO)的第三级排放标准要求船舶碳排放比2013年基准降低30%以上,而“深圳号”通过“LNG+电池混合动力”的组合拳,将这一指标再压低了15%。
更硬核的是船上搭载的脱硝技术:硅控选择性催化还原(SCR)和废气再循环(EGR)两套系统并行,能将氮氧化物排放量控制在每千瓦时2.0克以下,比欧洲现行标准严苛50%。
就连船体涂料也暗藏玄机——防污涂层减少航行阻力,每年节省的燃油足够装满3个标准游泳池。
在港口停靠时,“深圳号”的高压岸电系统可直接接入城市电网,装卸货期间实现零碳排放。
这项技术此前多用于邮轮,但在汽车运输船上大规模应用尚属首次。
2023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海外销量突破24万辆,同比增长334%。
激增的出口量让原有物流体系捉襟见肘——传统滚装船平均载量仅5000-6000辆,且租赁成本高达每天10万美元。
据航运咨询公司VesselsValue数据,中国汽车运输船队规模在过去两年暴涨400%,但“深圳号”的投用让比亚迪率先跳出价格战泥潭。
比亚迪集团公共事务部总经理王俊保算过一笔账:用自有船队运输,每辆车成本可降低30%-40%,到欧洲的运输周期从45天缩短至30天。
更重要的是,船上配备的温湿度控制系统和防火隔离舱,能更好保护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安全。
目前,比亚迪已在德国、泰国、巴西等地建设生产基地,而“深圳号”的首航目的地正是全球新能源汽车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巴西。
“深圳号”的建造方招商局集团,在交付仪式上展示了中国造船业的肌肉。
该船采用的BOG(蒸发气)再冷凝系统,能将液化天然气运输过程中自然挥发的气体回收再液化,这项技术此前只出现在造价超3亿美元的LNG运输船上。
招商局总经理梅贤智透露,为适应新能源汽车的特殊需求,船体结构进行了27项针对性改进。
例如电池车间的防爆标准比传统汽车高3个等级,甲板通风系统能在1小时内完成全船换气。
这些技术积累正在反哺其他领域——招商局近期拿下的6艘甲醇燃料汽车运输船订单,关键技术均源自“深圳号”项目。
国际航运协会(ICS)数据显示,全球现役汽车运输船约760艘,平均船龄22年,且85%以上使用重油燃料。
相比之下,“深圳号”代表的LNG+电池混合动力方案,正在引发连锁反应:日本今治造船、韩国现代重工近期公布的2025年新船计划中,清洁能源船舶占比提升至60%。
更微妙的是市场格局变化。过去十年,全球汽车运输船市场被日本邮船、商船三井和韩国HMM三大巨头垄断,中国企业份额不足10%。
但随着比亚迪、奇瑞等车企自建船队,2023年中国船企接获的汽车运输船订单占全球总量的82%,其中新能源船舶比例高达95%。
尽管“深圳号”的环保性能亮眼,但行业内部对成本问题仍有争议。
一艘LNG动力汽车运输船的造价约为8500万美元,比传统船舶高出20%,而目前全球LNG加注网络尚未完善——在非洲和南美部分港口,加气成本比新加坡高3倍。
不过,欧盟将从2024年起征收航运碳税,每吨二氧化碳排放收费90欧元。
按“深圳号”的年运营天数计算,使用LNG燃料每年可节省约200万欧元碳税支出。
航运分析师马克·汤普森指出:“当环保成为硬成本,技术领先者就能制定新规则。”
从船用SCR脱硝系统到智能装载算法,“深圳号”的国产化率超过90%。
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专家提到,船上应用的轴发电机技术源自高铁再生制动系统,能把船舶减速时的动能转化为电能,这项跨界创新让能效提升7%。
更具象征意义的是命名逻辑——比亚迪此前下水的“探索者1号”“合肥号”“常州号”,分别对应其研发中心、生产基地和电池工厂所在地。
而“深圳号”的命名,既是对比亚迪总部所在地的致敬,也暗含中国从“世界工厂”向“技术输出国”转型的深意。
4月21日命名仪式后,“深圳号”并未立即引发外界关注。
直到5月初,这艘船在江苏太仓港完成7000辆新能源汽车的装载,其中包括800辆仰望U8越野车——这款售价109.8万元的豪华电动车,单辆运输保险就超过2万元。
据AI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信号显示,“深圳号”于5月15日穿越马六甲海峡,预计6月初抵达巴西苏阿佩港。
这个时间点恰好赶在巴西政府新能源汽车关税上调新政实施前,船上的货物可为企业节省超1.5亿元税费。
当赤道海风吹过印着“BYD”标志的船体时,甲板下价值70亿元的“中国制造”正在悄然改写全球汽车贸易版图。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