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最近去朋友家吃饭,聊着聊着就说到他刚提的新能源车。我问他:“你那个城市NOA用得多吗?”他一脸懵:“啥?我连功能在哪都懒得找。”这对话让我一愣——不是说智驾才是电车的灵魂吗?怎么到了真实生活里,大家反而把它当摆设?
更离谱的是,数据显示国内新车市场智驾功能渗透率已经过半,听着挺牛,好像人人都在用自动驾驶满街跑。可你再往下挖一层,发现这数字有点“注水”。不少品牌所谓的“标配智驾”,其实就是个自动泊车+自适应巡航,连车道居中都歪歪扭扭的,也敢叫“智能驾驶”?这不就是挂羊头卖狗肉嘛。
更扎心的是,就算车主花了钱开通高阶智驾包,真正上头天天用的,不到三成。很多人开了第一次,体验完那种“随时想接管”的紧张感,第二次就干脆手动驾驶了。你说这算不算一种花钱买劝退?
我自己试过好几款热门电车的城市NOA,说实话,表现真没宣传片里那么神。红绿灯识别慢半拍、鬼探头场景反应迟钝、遇到施工改道直接懵圈……有一次在路口,系统居然想让我右转冲上人行道,吓得我立马抢回方向盘——这哪是解放双手,这是把命交给代码啊!
有意思的是,大家对高速NOA信任度低得离谱,平均每100公里就得人工接管一两次。反而是城市低速路况,使用频率更高,大概30公里左右会交一次权。为啥?低速容错空间大啊!开10码撞了和开100码撞了,后果能一样吗?车主心里都跟明镜似的。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特斯拉。作为智驾鼻祖,FSD在美国的订阅率才18%左右,连五分之一都不到。要知道这可是马斯克天天吹“完全自动驾驶”的品牌,结果用户宁愿省钱也不买单。再加上美国电动车整体市占率才9.9%,等于说全美用上智驾的人,可能还没一个三线城市的人口多。
更打脸的是,有机构调查了八千多名美国车主,结果近一半人认为智驾技术应该被禁止!支持的才35%。很多人买特斯拉,图的是加速快、品牌强、充电方便,FSD?有没有无所谓。这不就是典型的“宣传很猛,现实很冷”?
之前网上一堆视频,拍得跟科幻片一样:车主在车上睡觉、打游戏、吃火锅,方向盘自己转。结果今年3月出了重大事故,工信部、应急管理部齐发声:现在的智驾都是L2级辅助驾驶,手不能离方向盘!
这一下子把泡泡戳破了。原来我们一直被“自动驾驶”的名头忽悠着,实际上用的只是高级点的定速巡航。车企拼命讲故事,资本疯狂追捧,可车主最关心的从来不是“能不能放手”,而是“能不能安心”。
你看现在市面上几款主打智驾的车,比如小鹏G9,城市NGP确实做得不错,路径规划顺滑,变道果断,算是国产里顶呱呱的水平。但它有个问题——开通范围有限制,不是所有城市都能用,而且订阅费一年好几千,不少车主觉得“性价比不够真香”。
再看蔚来ET7,NOP+看着高大上,自动进出匝道成功率也还行,可实际用起来,遇到复杂立交或雨天,系统就开始“思考人生”。而且它的智驾包是终身买断,价格直接顶到五六万,很多人直呼“天塌了”,老车主气得蹦起来。
还有理想L9,家庭用户最爱,智驾体验偏保守,宁可不动作也不冒进。好处是安全感强,坏处是有时候明明能变道,它偏偏不动,堵在慢车道上,旁边司机都快超车了,它还在“谨慎观察”——这哪是智能,这是社恐吧?
反观特斯拉FSD,算法激进,学习能力强,但本地化做得稀烂。国内路况复杂,它经常犯迷糊,比如把水马当成空气,或者对电动车突然窜出毫无反应。很多买了FSD的车主最后发现:开通即吃灰。
所以说,现在的智驾,更像是“车界网红”——热度高,话题多,可真要长期相处,还得看靠不靠谱。消费者不是不买账,而是你得先让我信得过。
其实大家不反对技术进步,但汽车不是手机,试错成本是人命。你可以迭代系统,可一旦出事,就没有“重新来过”这一说。所以车主宁愿保守一点,手动驾驶图个安心。
那未来智驾就没戏了吗?当然不是。技术本身没问题,问题是别把它当营销工具。先把基础做扎实,把corner case(极端场景)覆盖全,把用户教育到位,别再搞“自动驾驶”这种误导性宣传。等哪天车主愿意在长途高速上真正放松下来,那才算智驾真正“支棱起来”。
现在的情况是:订购率虚高,使用率低迷,信任度堪忧。这层窗户纸已经被捅破了,接下来就看谁能在不吹牛的情况下,把体验真正做上去。
所以我想问问你:
这样的智驾,你会放心交出方向盘吗?
如果一款车智驾很强但价格贵一万,你还愿意买吗?
面对一堆“听起来很牛”的功能,你更看重的是“能用”,还是“敢用”?
你会怎么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