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的柏油路映着初夏的阳光,停在展厅门口的那辆崭新奔驰S 400 L特别版,车身光鲜亮丽,价格标签赫然印着"89.88万元"。如果你是进店看车的顾客,这个数字估计会让你心头一喜:S级跌破百万,豪车梦似乎唾手可得。销售小哥递上咖啡,声音低沉地补刀:“加装全景影像、香氛、氛围灯,要单独选配,咱们裸车价确实便宜。”
一边是配置被拆,价格下探;另一边是网络上的冷嘲热讽。不少网友开篇就质问:“这算降价?不就是把套餐拆成配件卖?”把功能都加满,总价接近老款,买新车多花一份价钱,得到的体验却可能还不如前代。
从旁观者角度捋逻辑,奔驰自打2026款S级上市,主动降低入门价格,很明显是为了抢占市场。各地经销商更有压力,甚至有裸车价压到七十万出头的桥段。按汽车销售里的古早说法,这种玩法叫“引流款”——用低配吸引客户,实际成交时再靠增配、金融服务弥补利润。高明也好,套路也罢,每个人都能看明白一件事:奔驰早已不是那个非买不可的高冷品牌。
下面的问题,主要还是出在配置。360度全景影像被一刀砍掉,标配电动方向盘、香氛系统也消失不见,剩下的氛围灯甚至得花钱才能变得“高端”。你如果真的动心,开始一项项加选,大概率会体验到一种“点菜式豪华”:本来一桌满汉全席,现在变成药膳套餐,吃起来不够痛快。
按老百姓说法,“花钱买舒服”,便宜能爽一时,功能没了却闹心一生。这种降价,本质上不是让利,而是把原来的打包套餐,变成单点自助。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这像是买一部旗舰手机,结果充电头和耳机全都变成选配,你可以不要,但心里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竞争对手也没闲着。宝马和奥迪各显神通,新款7系狂塞超大屏幕,画风更像手游。奥迪A8使劲优惠,主打动力和实用,直接抢了奔驰的饭碗。更有意思的是,奔驰把自家迈巴赫S级定价拉低到“双百”以内,搞得普通S级也要和“亲兄弟”抢客户。汽车圈自相残杀,以前都是和隔壁斗,现在自己家里开战,忙得不亦乐乎。市场怎么变,都能找到一点人类学意义:当舒适成了功能,品牌成了装饰,面子和里子总有一番拉锯。
说到智能化,奔驰这几年的步子让人着急。宝马iDrive多少能听懂连续指令,应答速度算得上“贴心小助理”。特斯拉和蔚来玩得更深,导航、空调、窗帘同一张嘴指挥。奔驰MBUX则还在卡壳阶段,有点像手机上的语音助手,能用,但不肯定一定管用。有人在知乎感慨:“我不为落后的智能功能多花钱。”这话听着像是售后服务群里的咒语,让人想起买了顶配,还得自己研究怎么解锁隐藏功能。
信任感从细节里慢慢消失。德系车向来以做工和体验感取胜,就像高级餐厅拿铁马铁锅炒菜,盛到桌上还浑身是艺术。突然把真皮方向盘砍掉,香氛要加装,消费者看在眼里,细算账就觉得亏。奥迪A6L曾因方向盘缩水被黑出天际,这会儿奔驰又来“接力”,只能说明今天的车主不再迷信品牌。光环只能遮一时的尴尬,遮不住长久的失望。
说到财报和技术,戴姆勒已经缩减智能驾驶投入,对应的宝马和奥迪则在拉长赛道,抢占未来。L3自动驾驶呼之欲出,奔驰还死守L2+,节奏慢半拍就是慢慢掉队弹。这场价格战,其实不是噱头那么简单,是选择路线的问题。企业不鼓劲往前扑,别人就会从你背后追上来——在科技时代,高端市场永远不等人。
现实和影视间的鸿沟也挺有味道。前段时间火爆的《狂飙》,张颂文那辆S级老车,路边一停就有光环,众人侧目。新款S级却越来越像一个穿西装、打着手工领带的老绅士,漂亮但不够新潮。身份标签依旧,可科技感不再,车主们买的是“曾经的辉煌”,不是“当下的体验”。
车圈里有个职业笑话:“豪华品牌三件套:标志、价格、情怀。三件都齐,才是豪华。”现在奔驰只剩前两样,第三样——情怀,得从回忆里捞。我们这些冷眼旁观的职业病患者,见识过太多品牌自信,也见识过用户“用脚投票”。偶尔会觉得,这事情本身带点黑色幽默,奔驰把自己老底扒给了用户,用户又用“功利计算”回敬了品牌,双方都很聪明,最终却都没捞着好处。
如果你问我,这场降价、减配、智能滞后,会让奔驰失去什么?我只能说,品牌终有尽头,体验才是真正的护城河。当溢价不再感动人,产品本身还撑得住吗?
你们觉得,有没有可能有一天,买豪华车只图个便宜,不再管谁家飘着“绅士范”?这个问题,答案谁都说不准。毕竟市场和人心,时时都在变。有故事的人愿意开老车,讲怀旧;有精明的人掰着指头算账,讲实用。谁还在乎奔驰那点曾经的体面?豪华到底是配置,还是真情?是门面,还是门槛?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