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咱开局先抛个问题——新能源物流车这事儿,大伙儿真的都搞明白了吗?说白了,纯电动那帮“新星”不是一蹴而就地挤进了市场前三,那可是动了很久的“产业蛋糕”才冒出来的成绩。谁能料到,2025年8月这一把,中国新能源商用车的单月渗透率啪一下子飙破了35%?这数据放以前简直像是闹着玩。但你要是细品背后,又是天翻地覆的博弈:老牌传统车企还在那儿死守阵地,“油车阵营”看似稳如老狗,可没想到边角料都让纯电的“远程”捡了便宜。再一看人家远程几乎全玩纯电产品,物流车榜单刷榜成功,这波可以说是典型的鲶鱼进水池,搅得整个产业格局都开始发抖。你说这真是偶然吗?怎么感觉像是被写进剧本的“必然”。
其实,新能源物流车火起来压根不是啥孤例,今年头八个月销量蹭蹭蹭快到38万台,同比增长直接拉升到37.5%。对于不少行业老司机来说,这场变局已经敲锣打鼓地上场,“电车要不要选?”早就不是伪命题。慢慢有种感觉——谁还在纠结是油是电,反倒像是在用诺基亚犟着不换智能机。
说到这里,有人可是吃着蛋糕,有人只能嚼着面包干。你看:老牌劲旅还把持着销量高地,头上是上汽通用五菱、北汽福田、长安系的老字号,份额确实不少。但再瞅细节,这一年八个月,单月能卖超过千台的企业也就30来家,而专注新能源或者电动销量占比高的企业数量,已经和传统燃油阵营不分伯仲。这说明啥?新能源不是来打酱油的,这帮小年轻越混越有气场。变天就在眼前。
远程的成功吧,不是天上掉馅饼那种好运气。它死磕纯电,外加搞起醇氢那套新技术,你要是把产品线扒拉一遍,从微卡一直排到重卡,活脱脱一条龙。轻客市场远程超级VAN压根不怕挑战,销量冠军一年挂得跟闹钟上闹铃似的。关键还是它绕开传统套路,玩“车电分离+租售结合”,再整合“生态3.0”那套三网融合,试图把经销商、运营商、服务商绑成一根绳——用户补能和二手残值的头疼事儿,也算是被它点了穴。
传统巨头其实也不傻,上汽通用五菱用遍地渠道干脆把微型商用车优势给搬到了新能源阵地。五菱扬光刚一上市,数据就跟坐火箭那样节节攀升。北汽福田,也由单一“造车手”摇身一变成了“城市智慧物流同盟”,靠本土供应链搞定场景定制,新能源物流车八个月卖得比去年同期多了1.4倍,这成绩能不叫人眼红?
不过,也有部分企业走“另类”路线——专注细分场景,避开头部企业的正面刚,反倒在小众领域建起了自己的围栏。玩得也挺聪明,但想长跑还是得看后劲。
话又说回来,船大难调头——有些传统商用车厂商因为犹犹豫豫,不敢上马新平台,靠着“油改电”那套半吊子技术,结果产品性能完全被远程新势力甩了几条街,眼看就是被时代踢下场的节奏。这场行业洗牌,真不是所有人都能跟上节拍。
好家伙,现在再谈“油还是电”已经变成了“你家那片怎么选”的地头战。一看轻卡、轻客市场,纯电阵营简直像春风吹又生,油车生存空间越来越尴尬。微卡领域则刚好相反,燃油车依旧霸主,因为买这类车的用户想着怎么省钱,三四线城市又没多少补能站,新能源“插不上话”。
运营成本一对比,差距瞬间拉满。在城市里配送跑活儿,一辆油卡每公里烧掉个0.8到1块钱,纯电卡只要0.3到0.4,比起前者跟抢钱似的。算下账,每天来回200公里,一个月能省出3000多块。物流公司要是精打细算,一两年就能把贵出来的购车成本捞回来。这买卖,看上去谁都不傻。
但纯电也不是全能选手,短途运输还是低于100公里那种场景,有时候“拉货能力”跟不上需求,油车的灵活性更高。场景适配,不是永远“电能打遍天下”,所以这油电之争还得继续拉锯。
说到深层,这场博弈其实就是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差距。市场整体往新能源方向突进,不等于城乡之间都一视同仁。一线城市能把新能源渗透率干到70%以上,门口的快递小哥基本换上了电车。数字好看,但一线城市的总销量却不是主力军。新能源车卖得最猛的,反而都在二三线乃至再往下的低线城市。这里跟补能、二手残值、安全感密不可分。
把账翻翻,新能源物流车2025前八个月全国渗透率才到29.2%。但一线城市那波全靠五菱、北汽福田之类顶流捞流量,其他地方单看渗透率就像“一条短裤扎一口大锅”:新一线及以下的区域贡献了八成销量,但七成燃油车存量还压在这些地区,新能源渗透率最多干到五十上下。换句话说,二三线城市才是下一阶段最猛的淘汰赛场。
就是这个梯度割裂,让存量替换节奏出现了鲜明断层。靠头部城市带节奏,下沉市场太慢,但毕竟最庞大的燃油车存量都堵在这些地方。只要电池成本接着往下压、充电桩遍地扎根,这些地方才会真正迎来电动浪潮。谁说不是呢?这场大战,未来最大的“肉”就在下沉市场。
推动市场变化的主力,也悄悄变了调子。早些年政策补贴能换点甜头,等到真正拼“账本”的时候,运营经济性成了最大“推手”。核心城市路权政策收紧,能不能随便跑、啥时间能进,有了新能源,一切都变了样。谁还蹲在马路边眼巴巴等通行许可?油车被一点一点赶下台,电车咬得更紧。
只要当前渗透率继续往下打,再过一两年,新能源物流车整体渗透率破五成不是梦。轻卡、轻客市场基本能实现“电力制霸”,微卡和县域市场成了最后的壁垒。这就是存量市场加速淘汰的现实版“攻城略地”,谁笑到最后,还真不好说。
整场变革下来,最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物流车在突破30%渗透率之后,最大的经营红利并不在看起来“高大上”的一线城市。二三线、县域市场才是“卧虎藏龙”的地带。这里的用户最务实,本地的商户、运输队挑产品很少看技术多么领跑,关键是靠谱、成本低、售后省心。补能、二手残值、产品性价比这些痛点搞定了,新能源物流车才不会掉队。
谁能想到,过去烧油的霸主,如今竟然被城郊的“磕碜”小电车一顿猛追。说到这,也挺唏嘘的——技术升级是好事,但真正能让市场全面铺开的,往往不是那些炫酷的技术,而是简单的实用和踏踏实实的运营账。
想说的差不多了,未来这路怎么走,大伙心里其实都挺有数。新能源物流车得贴近用户真实需求,而不是一味追风口、跟热点。要想继续下沉,产业链必须扎实打底,补能和二手市场要同步跟进。谁能把握下沉市场的真正需求,谁可能就是下一轮的“王者”。
说了这么多,不知道你对新能源物流车这场翻天覆地的变局咋看?要是你做决定,是跟着电动浪潮冲锋,还是继续坐镇燃油阵地?咱一块聊聊,评论里见!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