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下半年,荷兰人上演了一出年度大戏。
他们本以为能靠着“国家安全”的大旗,轻松抢走一家价值百亿的中国资产,没想到这出“巧取豪夺”的剧本,开场有多嚣张,结局就有多狼狈。
荷兰人不仅没摸到半导体产业的“金钥匙”,反而把自己逼进了死胡同,更意外的是,竟亲手为人民币在欧洲的崛起,送上了一记“神助攻”。
一场自作聪明的豪赌
这事儿得从今年9月说起。
荷兰政府突然发难,以“技术窃取”这种莫须有的罪名,强行接管了中企闻泰科技旗下的安世半导体荷兰总部。
整个过程快得匪夷所思,从冻结资产到罢免中方高管,指派自己人接盘,前后只花了7天。
要知道,在欧洲,这类案子拖上几个月是家常便饭。如此火急火燎,背后配合政治目标的意图,简直是司马昭之心。
荷兰媒体当时一片欢呼,仿佛已经掌控了全球芯片的命脉。
他们以为,拿下了总部,就等于控制了整个安世。可惜,他们高兴得太早了。
高科技产业的核心,从来不是几份文件或一栋办公楼,而是实打实的生产线。
安世半导体最值钱的家当,是远在中国的东莞工厂。
这个工厂承担了全球七成的封装测试业务,每年产出500亿颗芯片,是全球汽车产业离不开的心脏部件。
荷兰人抢到手的,说白了,就是一个空壳子。
更戏剧性的是,就在荷兰扛起大旗冲锋陷阵时,他们的“大哥”美国,却在背后悄悄松了绑。
10月中美在吉隆坡谈判后,美国突然宣布暂停对华半导体出口管制。
原来,甲骨文、埃克森美孚这些美国巨头自己先扛不住了,钱袋子瘪了,自然顾不上盟友的死活。
这一下,荷兰彻底成了孤家寡人,沦为地缘政治的笑话。
亮出人民币这张王牌
面对这种近乎抢劫的行径,安世中国的反应,堪称教科书级别。
他们没有乱了阵脚,而是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第一招,是发布“独立宣言”。
安世中国直接公告内外,拒绝执行任何未经中国法律认可的外部指令,明确自己是扎根中国的独立实体,迅速稳住了人心和生产。
荷兰总部的免职令,在中国境内,就是一张废纸。
第二招,才是真正的杀手锏。
安世中国宣布,恢复对国内客户的供货,但有一个条件:所有交易,一律改用人民币结算。没有人民币,免谈!
在全球半导体这个长期被美元垄断的领域,这一枪,直接在金融上宣告了与美元体系的切割。
这不仅是商业反击,更是一次战略亮剑。
紧接着,中国商务部在10月4日出手,宣布对特定元器件进行出口管制,直接切断了荷兰总部从中国拿货的可能。
这一招釜底抽薪,让荷兰人手里的空壳子,彻底成了废铁。
谁动了欧洲的汽车命脉
骑虎难下的荷兰人,在10月26日做出了更昏头的举动。
他们让临时CEO签署文件,以“东莞工厂未付款”为由,宣布停止供应晶圆。
然而,谎言很快被戳穿。
安世中国在11月2日的公告里摆出事实:不是我们不付款,是你们荷兰总部还拖欠我们10亿人民币的货款!
而且,正是因为荷方早就开始减少供应,东莞工厂三分之一的设备已经闲置。
这下,全球汽车行业彻底炸了锅。
安世的芯片,控制着车门、车灯、方向盘,是大众、宝马、奔驰这些巨头不可或缺的血液。
断供消息一出,部分芯片价格飙升10倍,欧洲车企陷入恐慌性囤货。
本田海外工厂停产,巴西汽车业告急,连美国车企都说库存撑不过三周。
大众高尔夫即将停产的传闻,更是将恐慌推向了顶点。
这下,欧盟和德国坐不住了。
欧盟官员一改此前的默许态度,罕见地表示愿意“积极协助沟通”。
德国经济部更是直接向中方求援,因为博世、大陆这些零部件巨头已经发出了顶不住的警告。
德媒更是辛辣嘲讽荷兰政客: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结语
回过头看,荷兰这番操作,简直是给人民币送上了一份大礼。
宝马紧急兑换23亿人民币,大众连夜修改信用证,生怕慢一步就抢不到芯片。
欧洲企业猛然发现,过去用美元就能买到一切的时代,似乎正在过去。
如今,想和中国做高端制造业的生意,手里必须得有人民币。
这一事件的深远意义在于,人民币的信用,从此不再仅仅锚定在鞋子、袜子这类小商品上。
它第一次与汽车芯片这种尖端工业品直接挂钩,信用等级实现了质的飞跃。
说到底,谁掌握了核心制造能力,谁就掌握了最终的话语权。
试图用政治手段破坏商业规则,最终只会被产业的铁拳无情反噬。
荷兰人用自己的莽撞,为全世界生动地上了一课。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