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HS6 PHEV这次真挺精彩的。你从香格里拉出发,跑一圈到广州,居然不舍零补能,跑了2327.343公里。这数字听着高,但实际感受,反而让我更关注它背后的一些细节。
先说说这个车,别人可能只看数字,但我平时拆过车,知道这不是随便刷出来的。它其实用的还是比亚迪、上汽那种强的磷酸铁锂电池,基本的技术我敢打赌,没到顶级,但用料其实足够。
瓶颈在哪?算一算自己粗略估算,百公里电油混合成本差不多合10块左右(不算上涨的变数)。这意味着它跑2327公里,纯靠电池和油箱,可能得花个几百块人民币,不算出行的途中充电费。
可实际上,还要考虑车上那几块大块电池,整体体感续航还能多点?我猜估计,整车电池包刚好满足这个2430公里的极限。有人说,燃油车悬挂油箱的容量就能决定续航,也是挺有道理——就像你跑长途,车里得准备足够的油。
我还记得看这个纪录的现场,销售李叔跟我说:你这次跑下来,最难的其实不是油不油够,而是整个流程的稳定。对,他说得对。
说到稳定,这场跑完以后,我翻了下笔记。车里那位司机,平时开温柔得很,就是那种基本不踩油门,几乎算是点到即止的驾驶风格,油门很平滑。动作虽然朴实,却极大降低了能耗。你知道,那就是连续配合挖掘车子极限,想想都麻烦,尤其是长时间保持低速。
这让我想到,平时开车,很多人都没注意到驾驶惯其实能左右续航。就算你用的同样电池和电机,油门的抖动就能让能耗浮动至少10%、甚至20%。——这也是我平时提醒朋友的点。
我们刚才翻了下相册,看到那张车在甘孜的雪山旁,虽说雪天对电池影响挺大,但其实冷启动的经验能帮忙规避掉不少麻烦。这车的电池管理系统,我相信用了不少国产的智慧算法(这块我也没细想过,可能是算法的胜利吧)。
为什么这次能跑到这个距离?我猜,除了车本身技术,还是户外环境的因素。香格里拉那一段海拔很高,大概在3000米左右,空气稀薄,影响动力输出。而昆明和百色那一段,气温还比较适中,没有太大差异。其实我没细想过,沿途的气候变换,可能比我预想的还重要。
也要说一句,做这个纪录,其实确实不容易。要保证一路上车没问题,零部件的稳定性和供应链压力都挺大。尤其是这个车的零配件,借用我修理工的小话,春节后三天,无法集中换件的那事儿,算是供应链的最大难题。。你想象那样的大流程,要保证每个环节都顺畅,挺不容易。
对比一下市面上同价位的插混SUV,比如锐界PHEV,或者传祺GS4 PHEV。它们跑的续航差不多,特意跑大片的环境下,里程都在1500到1800公里之间。为什么?因为那时候电池容量都要略低点,平常用,差不多可以跑个一两百公里,折算下来,没有这次绝对极限的表现。
不过你得知道,这次跑得远,也是一个极端条件的拼刺刀。日常用,还用得这么极端吗?可能用少点,跑个1500公里,差别不会特别大。就是看看,用这个纪录炫耀一下制造技术面子而已。
再说,刚才我跟朋友聊:如果要搞这个极限测试,你得准备多长时间?答案其实不难猜:准备不少。从试跑、计划,到走位调度,每一环都得细心算计。而且,跑这次不带充电,意味着所有能量都得在车内完成调度,不能靠路边充。这就像开长途不开油站,得自己做好万全准备。
看到这里,还在想:这种零补能跑得更远吗?还是说,技术到极致之后,就是极限的终点?我估计还早,至少技术还在不断突破。其实挺希望有一天,像这种比赛还能变得更激烈,把续航那个瓶颈打破。
此次跑完,我没啥特别的惊喜,也不是说这个车就多牛。它代表了个挑战,也反映出中国制造在新能源上的潜力。毕竟,要不要帮我猜猜,下一次兴许能连续跑出3000公里的纪录?(这段先按下不表)没啥细想过,也可能就是个幻想。
总结这事,我觉得除了技术,更重要还是整个行业的深入打磨。供应链稳定了,研发投入增加了,人们对未来的期待也就多了点实际。这就像你买车,还是得结合自己的用车惯,不能盲目追求远距离。
至于你说的,零补能极限还能突破到哪里?我自个还在猜测——是不是未来能实现正儿八经的无电跑?这,怕是个大问号,但也挺诱人的。
行驶过程中,也遇到不少小插曲——车内那位司机说油耗浮动很大,其实我能挺理解。环境越复杂,想跑得极限,难度越大。你知道,一直在想,能不能有一种超级驾驶惯来完全掌控能耗?我觉得,或许还得靠电子驾驶辅助,才能真正稳定。
这事就像我那朋友说的:你还真得像打游戏那样操作。没错,驾驶也是个技巧活。
弄清楚这个纪录背后,其实在告诉我——国产技术到这个地步,已经可以冲击极限。真正的挑战还在后头。你觉得呢?难不难搞,或者说,还有没有空间突破?这话题挺值得留给你我自己思考。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