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裁员3万起步又卖厂,欧洲车企寒冬加速来袭,中国新能源反超成规则制定者?

奔驰史上最大裁员落地,目标到2027年减员3万、已走4000,还卖掉阿根廷工厂,欧洲车企超5万人离岗,而中国新能源已占全球六成份额

奔驰裁员3万起步又卖厂,欧洲车企寒冬加速来袭,中国新能源反超成规则制定者?-有驾

办公室的咖啡机旁,最热的话题不是新车,而是补偿公式

奔驰把“自愿离职”当作主刀,配套“加速奖金”,按职级和工龄分档,最高能到N+11,资深管理层上限50万欧元,力度之大,等于明牌催人走

不少员工打开手机计算器,算来算去,心里打鼓:走,拿一笔体面;

不走,前途不确定

说白了,企业不会无缘无故“割肉”

2025年上半年,奔驰销售收入同比下滑8.6%,税后净利润骤降55.8%,中国市场销量同比下滑14%,二季度跌到-19%,压力摆在台面上

更扎心的是电动化——

2024年奔驰全球纯电销量只有18.51万辆,同比暴跌23%,占比还不到10%,连“2030年全面电动”的旗帜都悄悄收起

当“新物种”爆发,传统优势不再,代价就只能在组织上消化

不是只有裁员

阿根廷Virrey del Pino工厂从1996年开工,累积造了40多万辆Sprinter,如今因为只持有柴油机生产许可、改电动要砸进数十亿欧元,被直接出售

奔驰裁员3万起步又卖厂,欧洲车企寒冬加速来袭,中国新能源反超成规则制定者?-有驾

车间里熟悉的叮当声要停了,二十多年沉淀的产线,一句“改造成本过高”就成了句号

把镜头拉远,这一幕在欧洲车圈并不孤单

Stellantis自2024年初就开始裁员,福特2024年11月首轮裁撤影响约4000人,大众被曝未来5年在德国通过“自愿离职”等方式减少约2万个岗位(有不同版本数字,取保守口径)

截至2025年11月

欧洲汽车行业已有超5万人离职;

有分析称到2035年,仅德国本土可能再少18.6万个岗位(保守估算,尚未定论)

这不是一阵风,像一场漫长的冷潮,正慢慢冻住既有秩序

为什么会这样?

德国汽车专家诺伯特·德雷斯勒点破:老牌车企的根源性困境,在于新能源转型没跟上节奏

消费者换车时,已经在比较“手机思维”的座舱、系统和交互

传统巨头仍像造燃油车那样造电车,设计观念老、软件体验硬,卖得再多也不像新物种

奔驰裁员3万起步又卖厂,欧洲车企寒冬加速来袭,中国新能源反超成规则制定者?-有驾

这句话听着刺耳,却像当年的一个回声——

“诺基亚时刻”在欧洲车业重演,犹疑就会错过一整个时代

当然,奔驰也不是不自救

3月,奔驰发布“可持续人才计划”,和德国总职工委员会达成共识,承诺到2034年底不因运营原因强制裁员,通过自愿方式精简人员、提升灵活度

到了4月

CEO康林松再次强调:希望用优厚补偿鼓励约3万名员工自愿离开,不会强迫不愿离职的人

这既是安抚,也是信号:降本、转型与社会责任,三件事要同时扛

对比之下,东方车企的跑法更像“科技公司”

国产新能源在全球电动车市场份额已超60%,从800V高压快充到智能驾驶,技术栈提前铺开,产品节奏快、软件体验强

落到产业布局上

比亚迪墨西哥新厂已启动建设,规划年产能15万;

奇瑞在巴西的整车基地全面投产,开始本地化运营

奔驰裁员3万起步又卖厂,欧洲车企寒冬加速来袭,中国新能源反超成规则制定者?-有驾

《财富》评价干脆:“东方新能源力量的崛起,已成全球汽车版图的决定变量”

供应链感受到的震动更直白

2025年9月,博世宣布额外裁减1.3万个岗位;

10月,采埃孚裁员7600人,零部件巨头开始收缩以对

一家家小供应商紧张地清点订单,生产班次压缩,招聘暂停,连工厂门口的餐车都冷清了几分

供应链的骨头在松动,说明这场调整,不是单点疼,而是系统性换血

这场变局,消费者不吃亏,能买到更聪明、更划算的车;

但对从业者,考题更难,考的是“重新学习的速度”和“跨界融合的能力”

市场从不讲情怀,只认迭代速度

软件、芯片、算法和整车工程的组合拳,谁能把体验做顺滑、把成本打下来,谁就占住心智和份额

也别把一切都扔给“命运”

有业内人士提到,欧洲的强项仍在底盘工程、安全体系、豪华感的细腻打磨,短板在软硬一体的系统化创新

奔驰裁员3万起步又卖厂,欧洲车企寒冬加速来袭,中国新能源反超成规则制定者?-有驾

如果把看家本领与新一代电子电气架构、操作系统深度融合,老牌厂商仍有翻盘窗口

关键在于组织结构和研发节奏能不能“像科技公司那样跑”,不再用旧习惯拖新产品

落回奔驰,接下来更像一场持久战

自愿离职的推进速度、软件和电驱的核心投入、关键市场的复苏与否,这三件事会决定它的转身角度

欧洲车企的最新财报、产能调整节奏,也会继续牵动供应链与就业曲线

一旦再有工厂卖出或停摆,传导的不是一个城市的焦虑,而是整个区域的消费与税基承压

对中国品牌而言,这不是庆功,而是新的起跑线

从“追赶者”到“规则制定者”,更需要在安全、可靠、全球服务网络上补课,攀的是产业链的更高段位

海外建厂的每一步,都是组织力与合规力的硬仗,节奏抓不好,也会被本地化的复杂度绊住脚

换句话说,谁先把“车=移动智能终端+安全工程”的公式吃透,谁就先抵达下一站

晚转不如快转,犹疑不如试错,汽车行业的时钟已经拨快,留给慢动作的时间不多了

而当下能做的,就是盯紧现金流,压实研发,重塑软件与供应链,把每一次组织调整都用在刀刃上

这场硬仗,不是拼口号,是拼执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