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在俄罗斯不到两年就生锈?这份报告让车企坐不住了

莫斯科的张师傅最近挺闹心的。去年刚买的国产SUV,这才开了一年多,底盘就开始冒锈点了。他本来以为是个例,结果在车友群里一问,好家伙,十个人里七八个都有这毛病。更让人郁闷的是,邻居老彼得那辆德国车都开了五六年了,底盘还光亮如新。

这事儿要是放以前,大家也就私下嘀咕嘀咕。可这回不一样了,俄罗斯《生意人报》直接整了个大动作——拉着17个中国汽车品牌,跑遍了俄罗斯26个地区做测试。结果一出来,整个行业都炸锅了。

中国车在俄罗斯不到两年就生锈?这份报告让车企坐不住了-有驾

说白了就一句话:咱们的车在俄罗斯那边,扛不住人家的环境。报告里写得明明白白,有5个品牌的车型,用不到两年车身就开始长锈,零件也跟着罢工。更扎心的是,人家测出来咱们车的耐腐蚀能力,只有欧洲车的三分之一。这数据摆在那儿,想辩都没法辩。

要说俄罗斯那地方,对车来说确实够狠的。你想啊,西伯利亚冬天能冷到零下三四十度,路上撒的融雪盐比咱们这边多得多。再加上那边的土壤偏碱性,路上都是泥水混着化学物质,车天天在这种环境里跑,就跟泡在腐蚀液里似的。

当地的检测机构可不跟你客气,拿着放大镜一寸一寸检查。他们发现,有些新车才开了半年,底盘、门框、焊接的地方就开始起锈斑了。车门铰链、排气管这些位置,更是重灾区。一位俄罗斯的出租车司机跟记者吐槽:“我那辆中国车开了三年就不行了,发动机毛病一大堆。以前开的日本车,十来年都没啥大问题。”

发动机的寿命差距就更明显了。人家欧美品牌的发动机,正常能跑个十年十五年没问题。咱们的呢?大多数车主反映也就五到七年,过了这个年限各种小毛病就来了。冬天启动困难、电子系统罢工,这都是家常便饭。

中国车在俄罗斯不到两年就生锈?这份报告让车企坐不住了-有驾

不过话说回来,质量虽然被吐槽,销量可一点没受影响。2022年那会儿,老毛子跟欧美闹掰了,大众、丰田这些外国品牌纷纷撤退。咱们的车企眼疾手快,立马填补了这个空档。你猜怎么着?到了2024年,中国品牌在俄罗斯的市场份额直接飙到了68%。这数字放在前几年,谁敢想?

去年一年,咱们往俄罗斯出口了115万辆车,赚回来152亿美元。现在你要是去莫斯科、圣彼得堡这些大城市走走,满大街都是哈弗、奇瑞、吉利的车。为啥卖得这么火?还不是便宜。同样配置的SUV,咱们的车可能只要德系车一半的价钱,有的甚至更低。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这价格优势太致命了。

说到这儿,你可能要问了:既然质量有问题,为啥还能卖得这么好?道理其实挺简单——荷包不够鼓的时候,大家更看重性价比。一辆能开个几年的车,花一半的钱就能买到,换你你不心动?再说了,俄罗斯人现在也没多少选择,欧美品牌都跑了,日韩车也少了,只能在中国车里挑。

中国车在俄罗斯不到两年就生锈?这份报告让车企坐不住了-有驾

问题的根子到底在哪儿?业内人士扒了扒,发现主要还是材料和工艺上省钱了。车身钢板这玩意儿,好的要用双面镀锌板,防锈效果杠杠的,就是贵。稍微差点的用单面镀锌板,更便宜的直接上普通冷轧钢板。你说这防锈能力能一样吗?

再看涂装工艺。正经的防腐处理得好几道工序,电泳、喷漆、烘干,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可有些厂家为了压成本,这里省一点那里减一道,最后车身的保护层薄得跟纸似的。到了俄罗斯那种极端环境下,不出问题才怪呢。

焊接的地方也是大问题。车身上那些焊缝、接缝,本来就是容易藏污纳垢的地方。如果密封没做好,盐水、泥浆往里一渗,锈蚀就从里往外蔓延了。俄罗斯的测试报告特别提到,低温电池衰减快、防腐涂层太薄,这都是实打实的技术短板。

中国车在俄罗斯不到两年就生锈?这份报告让车企坐不住了-有驾

面对这些批评,咱们的车企倒也没装聋作哑。长城汽车的魏总当时说了句挺狠的话:“车身生锈不是工艺问题,是良心问题。”这话啥意思?就是说技术上咱们能做到,就看愿不愿意花那个成本了。有些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在该下功夫的地方偷工减料,最后吃亏的还是消费者。

好在现在不少厂家已经开始动真格的了。有的企业加大了镀锌层的厚度,有的改进了空腔注蜡工艺,还有的专门针对俄罗斯市场调整了悬架和加热系统。吉利、长城这几家大厂,在俄罗斯跑了四五年的车,口碑还不错,有些车甚至能开到十二年。

新能源车这块,进步就更明显了。比亚迪、蔚来这些品牌,去年在国内的碰撞测试里,安全性和防腐性能已经不输国际大牌了。这说明啥?说明咱们有这个实力,关键看愿不愿意把好东西用上。

中国车在俄罗斯不到两年就生锈?这份报告让车企坐不住了-有驾

国家层面也没闲着。去年咱们汽车出口量586万辆,连续保持全球第一。数量上去了,质量得跟上啊。今年6月,国家认监委专门发了通知,要在汽车领域搞强制性产品认证试点。这意思很明白,以后不能光顾着冲销量了,质量才是硬道理。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也在行动,建立了一整套测评体系,还跟国外机构合作,专门在极寒极热的环境下做联合测试。这些动作说明一个问题:从上到下都意识到了,要想真正走向世界,光靠便宜不行,得拿质量说话。

你想想看,咱们的汽车工业才发展了多少年?能走到今天这一步,已经很不容易了。从最开始的组装进口件,到现在能自主研发、大规模出口,这进步谁都看得见。俄罗斯这次的测试,虽然刺耳,但不见得是坏事。它像一面镜子,让咱们看清楚自己哪儿还不行。

有人可能会说,人家就是针对中国车,故意挑刺。但换个角度想,如果咱们的车真的做得够好,人家挑得出毛病吗?再说了,批评声音越大,越说明咱们的市场份额越高,人家急眼了。这不也从侧面证明,咱们确实威胁到人家的地盘了?

中国车在俄罗斯不到两年就生锈?这份报告让车企坐不住了-有驾

眼下这个局面,对中国车企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挑战在于,全球消费者的眼睛越来越亮,光靠价格战已经不够了,得真刀真枪拼技术、拼质量。机遇在于,只要咱们愿意下功夫,把该做的都做到位,凭着中国人的聪明劲儿和勤奋劲儿,没有攻克不了的技术难关。

这些年咱们在新能源、智能驾驶这些领域的突破,已经证明了中国汽车工业的潜力。现在缺的,就是在基础工艺、材料应用这些“看不见”的地方下苦功夫。说白了,造车不能只图快、只图便宜,该花的钱得花,该走的流程得走,这才是长久之计。

俄罗斯的教训告诉咱们,出海容易,站稳难。你光把车卖出去了还不行,得让人家用得舒心、用得长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赢得口碑,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那些国际大牌为啥能卖高价?不就是因为人家质量过硬、口碑好吗?

中国车在俄罗斯不到两年就生锈?这份报告让车企坐不住了-有驾

从另一个角度看,俄罗斯这个市场也给咱们提供了宝贵的实战经验。在那么极端的环境下跑几年,什么问题都暴露出来了。这不比在实验室里测试强多了?咱们正好可以针对这些问题,一个一个攻克,把短板补上。等到这些都解决了,去其他市场不就更有底气了?

说到底,中国汽车要想真正走向世界,不能光盯着销量。销量是一时的,口碑才是长久的。现在吃点亏、受点批评,总比将来砸了牌子强。毕竟咱们不是为了赚快钱,是要做百年品牌。

你觉得中国车企应该怎么应对这次的质量危机?是继续走低价路线,还是下血本提升质量?你开过国产车吗,在你那边表现怎么样?欢迎留言聊聊你的看法和经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