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2024年就过去一半了。
这半年,咱们中国的汽车市场可真是热闹非凡,各种大大小小的新闻就没断过。
一会儿是有的车企因为宣传智能驾驶用力过猛,被大家提醒这东西现阶段还得叫“辅助驾驶”;一会儿又是国家层面出来说话,意思是价格战不能这么没底线地打下去了,得让行业回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
说到底,国家也是一番苦心,咱们好不容易把新能源汽车这个产业扶持起来,不能让它在无休止的内耗里走了下坡路。
到了七月份,各家造车新势力也都陆陆续续地交出了自己的“期中成绩单”,也就是上半年的销量。
这份成绩单可不只是几个简单的数字,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各家公司目前的状况,也或多或少地预示了未来几年谁能站稳脚跟,谁可能会被淘汰。
很多人看完榜单,目光一下子就聚焦到了蔚来身上。
毕竟,“累计亏损上千亿”这个标签实在太扎眼了,再加上销量在新势力里排得比较靠后,不少人就觉得,蔚来恐怕是现在最难受的那个。
但要真把各家的情况都摆在桌面上仔细看看,就会发现,蔚来虽然日子不好过,但要说“最惨”,可能还轮不到它,有另一位“同学”背负的压力,可能比蔚来还要大得多。
咱们先来看看那些排在前面的“优等生”,他们的日子也并非高枕无忧。
比如理想汽车,上半年卖了接近十八万台车,这个成绩单相当亮眼,尤其是在年初它的纯电车型MEGA遇到了一些风波之后,还能靠着L系列的几款增程车稳住阵脚,确实有它的过人之处。
这说明理想是真的抓住了中国家庭用户的核心需求,大家买车图什么?
不就是图个空间大、坐着舒服、出门没里程焦虑嘛。
理想把“冰箱、彩电、大沙发”这套东西玩得明明白白,可以说是精准地切中了市场要害。
但是,理想的烦恼也很明显。
它的成功秘诀,也就是增程式技术,现在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几乎所有的竞争对手都在学它、研究它,甚至推出了配置更高、价格更针锋相对的“理想同款”。
这就好比你开了一家生意火爆的特色餐馆,结果没过多久,整条街都开满了和你家菜品差不多的饭店,还比你家便宜,这生意自然就没那么好做了。
而且,纯电车型的失利,让理想在往纯电动方向转型时变得格外小心翼翼,眼看着别家的新车一款接一款地出,理想却迟迟不敢有大动作,生怕再走错一步。
再看看零跑和小鹏,这两家可以算是“性价比”路线的代表。
零跑上半年的销量增长势头很猛,它的打法非常直接,就是用更低的价格,给你提供堪比更贵车型的配置和用料。
这种“高配低价”的策略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下确实很吃香,帮它迅速扩大了用户规模。
可问题也随之而来,当一个品牌在消费者心中和“便宜实惠”牢牢绑定之后,未来想要推出更高端、更昂贵的车型,就会非常困难。
大家会觉得,你一个一直卖十几万车的品牌,凭什么让我花三十万来买你的新车?
这道坎很难迈过去。
小鹏汽车的情况也类似,它靠着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和后来优化的市场策略,成功地走出了低谷,销量回到了第一梯队。
但它目前也是靠着亲民的定价来换取市场份额,这虽然是活下去的必要手段,但也给未来的品牌向上发展埋下了一定的限制。
现在,我们再来好好聊聊大家关注的焦点——蔚来。
上半年六万多台的交付量,在新势力中确实不算突出,再加上那个“亏损千亿”的数字,听起来确实有点吓人。
但是,我们得想一想,这些钱都亏到哪里去了?
蔚来的创始人李斌自己也解释过,大部分的钱都花在了研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上。
这几年来,蔚来投入了六百多亿搞研发,自研芯片、搞智能系统,这些都是看不见摸不着但却至关重要的核心技术。
同时,它还在全国建了几千座换电站,开了那么多装修豪华的蔚来中心(NIO House)。
这些都是真金白银的投入,可以说,蔚来是在用亏损换取未来的技术护城河和高端的服务体验。
这就好比,它先花巨资修建了一条非常先进、服务周到的高速公路,虽然现在路上跑的车还不够多,导致公路运营亏损,但一旦未来车流量上来了,这条路的价值就会彻底体现出来。
蔚来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这条“高速公路”的维护成本太高,而“车流量”(也就是汽车销量)还没能跟上,导致自身造血能力不足,比较依赖外部融资。
所以,蔚来现在的解决办法也很明确,就是推出更亲民的“乐道”和“萤火虫”两个子品牌,让更多人能用上它已经建好的换电网络和技术平台。
如果乐道的第一款车L60能成为爆款,那蔚来的整个盘子就活了。
所以,蔚来虽然账面上亏损严重,但它的问题和解决方案都摆在明面上,是有清晰的翻盘路径的。
那么,谁比蔚来更焦虑呢?
答案可能指向了鸿蒙智行,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华为主导的汽车联盟。
从销量数字上看,鸿蒙智行上半年卖了超过十八万辆车,其中问界品牌是绝对的主力,M7和M9两款车卖得非常火爆,可以说是现象级的成功。
但是,问题出在了它们自己设定的那个宏伟目标上。
按照规划,鸿蒙智行2024年要卖出八十万辆车,可上半年时间过去了,目标完成率还不到百分之二十三。
这意味着,在剩下的半年里,他们每个月平均要卖出超过十万辆车,这几乎是目前销量的两倍多,难度可想而知。
这种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带来的压力是实实在在的。
更关键的是,鸿蒙智行的成功有点“偏科”。
现在主要是靠问界这一个品牌在支撑,而与其它车企合作推出的智界、享界等品牌,在市场上的声音和销量都远不如问界。
这就好比一个明星组合,只有主唱一个人火得一塌糊涂,其他成员大家都不太认识,这样的组合虽然整体有人气,但发展是不均衡的,也存在风险。
华为的光环再强,精力也是有限的,这么多“界字辈”的孩子要照顾,难免会有顾此失彼的情况。
所以,鸿蒙智行虽然势头很猛,但它背负的那个看似难以完成的年度目标,以及如何让旗下所有品牌都发展起来的难题,让它承受的压力一点也不比蔚来小,甚至在“完成任务”这个维度上,它的处境更为紧迫。
放眼整个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远不止于此。
小米汽车的横空出世,给所有老牌新势力都上了一课。
而真正的巨头,像比亚迪和吉利这样的传统车企,在新能源领域的发力更是势不可挡,它们两家加起来就占据了市场的巨大份额。
留给其他新势力的空间本就不多,现在更是被进一步挤压。
所以,无论是销量领先的,还是暂时落后的,没有一家敢掉以轻心。
上半年的成绩只是一个逗号,下半场的厮杀只会更加残酷。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