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已是真正的深秋,明天将迎来立冬,续航受到影响但在合理范围内,深蓝S05等纯电车型表现值得期待

北京已是真正的深秋,明天就立冬了。每天早出晚归,冷风一吹,心里那点电还在坚持,也算是在默默迎接冬天的到来吧。这几天我观察了续航表现,不由得暗想,其实三电技术近年来的飞跃还挺厉害的。尤其是电控系统,从最开始的硬件控制,后来到现在的智能化管理,刹那间变得靠谱了不少。你知道吗?我曾经跟修理工吐槽,电池能耐越来越大了,但冬天一来,仗还是打得艰难。他笑了,科技再牛,冷天的能耗转化成续航折扣,还得照顾心情。

我根据自己的经验,估算冬天续航大致折扣在4-6折左右(不用考虑零上温度,没有空调座椅加热的情况下)。这不是瞎掰,毕竟我也试过几次,尤其是开暖风前后对比明显。市场上各种宣传,很多都夸得天花乱坠,说寒冬不怕,实际上,谁用谁知道。过去觉得车企是『吃饱了撑的宣传机器』,现在倒是学会了拿收尾的折扣去调侃。

但也不是完全没好消息。比如我的这车,B10,陪我走过了139天。每天都盯着能耗,有时翻翻笔记,有时躺在车里思考。说到这,我刚才翻了下相册,看到去年夏天的拍照:那时候路面还嫩,温度20多度,一次三连拍,满电跑了342公里。这比冬天折扣折腾得慌的实操要爽多了。

北京已是真正的深秋,明天将迎来立冬,续航受到影响但在合理范围内,深蓝S05等纯电车型表现值得期待-有驾

不过可以说,冬天的续航不只是单纯的温度问题。例如,空调开着,座椅暖气不停,速度如果在70-90公里/小时区间,能耗明显提升。还记得上个月我和朋友一起开车出门,他说:你这电怎么不够用?还不如燃油车省油。我差点没掉头走人,心想:电动车的保值率,还真得跟电池老化、续航能力挂钩。对了,也有人说:这些折扣里,某些车像深蓝S05、银河E5、方程豹钛3,表现还算可以。而且,这些车在同级别里,除了续航差异,还能在实际驾驶感受上找到差别。

我对比过深蓝S05和银河E5。外观都挺耐看的,但深蓝S05要更稳重一些,手感更佳。相对来说,银河E5的空间略大,座椅更柔软,但续航差了个几公里。切换到实际用车角度,深蓝S05的充电效率略优,冬季快充时略占优势——这个还没量化,但在观察了多场试驾后,感觉还是可以的。

说到供应链,我倒想用个生活比喻:你去菜市场买菜,供应链就像是菜贩子,看似简单,实际上日日一车一车拉货,但每次到货清晨,货品的品质差异就像电池的优劣。不好,吃一个星期都觉得腻。好的,那一天也许还能让你续航持久。供应链的稳定性其实很关键——像是去年春天,有个朋友买的那几款车,突然就遇到芯片短缺,好几家工厂停工,消息传开后,价格都涨起来了。这个学问太复杂了,可能比我去年冬天差点买个二手车还难。

北京已是真正的深秋,明天将迎来立冬,续航受到影响但在合理范围内,深蓝S05等纯电车型表现值得期待-有驾

偶尔我会问自己:像这样看似简单的电动车,哪个真能靠谱?实际上,标价到实际体验,差距有时候挺大。就说2024年,那些价格在10万以内的纯电车型,能做到哪一步?数据不全,但我估算,百公里电耗在15-20度(估测平均值),如果电费0.6元/度,百公里成本差不多要9到12元。这个和燃油车还真得扯平了——尤其是在路面堵车多的北京,百公里油耗7L的燃油车每公里也得4块多,加油站每升7元左右。

对比这个成本,很多人说:买车就是要省事、省钱。但真没怎么想过,电动车险些变成每月的账单,特别是在寒冬里。@这点其实挺烦的,本来挺看好纯电,知道它节能环保,但现实很骨感。车子换一年,折旧也算细水长流;我朋友的二手车几年后,估计还能卖到原价的七成(这纯凭感觉,没有硬指标),但电池老化之后,恐怕就得考虑换电池了。

讲真,除了几个大品牌,比如特斯拉、小鹏、蔚来,还是有点保值率的底气,但他们的车型价格都不便宜。你看,现在买入门款,能在30万左右,续航承诺150公里–300公里(不确定),但折扣导致实际可能会缩水到100公里左右。假如像我这样,日常上下班30公里,自己还能接受,但如果周末脱个时间跑去郊区,续航会成为大问题。

其实我还挺好奇:未来的电池技术会怎么变?像快充三分钟充满,是不是也只是吹牛?或者,电池的密度还能再提升,跑得更久不用担心续航?对这些,我没有深入调研,只是推测——但我始终觉得,这一切都像个赌局,不确定性太多。

对了,曾经听我修理工说:电池是这车的心脏,也是一夜之间就能变心脏的东西。那时候我还不以为意,现在觉得挺有道理。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有一天,续航都能达到每天跑500公里不用充电的程度,那个时候会不会变成无电时代的小梦想?我猜测,这个还得几十年,但如果少了那些折扣和不确定性,可能对我们车主来说,也会是个新生活。

北京已是真正的深秋,明天将迎来立冬,续航受到影响但在合理范围内,深蓝S05等纯电车型表现值得期待-有驾

最后留个悬念——你觉得,讲究续航多还是讲究操控多?还是两者都追求?哈,当然我知道你的答案,但我更关心,未来的车到底会不会让我们一边跑得更快,一边少操心?这个小细节,也许真能帮你我找到下一次真香的理由。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