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的生死劫:从跨界神话到信任危机,雷军如何破局?
就在刚刚过去的10月,小米汽车宣布9月交付量突破4万辆,同比增长约两倍,环比增长约33%。然而,在这份光鲜的销量数据背后,小米汽车正经历着自诞生以来最严峻的信任危机。
“过去一个多月,是我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时刻。”雷军在5月份罕见地公开坦言。这位曾经创造了小米手机神话的企业家,在汽车领域同样遭遇了狂风暴雨般的质疑。
一切要从那场致命事故说起。3月29日,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高速公路上发生严重碰撞,造成3名大学生死亡。这场悲剧不仅引发了公众对小米智驾技术安全性的质疑,更将小米汽车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事故发生后,遇难者家属与小米官方各执一词。家属控诉“车门锁死”和“车辆碰撞自燃”,而小米则声明车辆“配备机械把手”、“电池防护达标”。这种说法上的矛盾,让事故真相陷入罗生门,也加剧了公众的不信任感。
然而,危机并未就此结束。5月份,小米SU7 Ultra的“碳纤维前舱盖”被曝涉嫌虚假宣传。官方宣称的“双风道高效导流散热”在实际测试中被证实仅为外观装饰,根本无法形成有效气流。这一“机盖门”事件导致300多名车主组建维权群,要求无损退车并启动集体诉讼程序。
一位购买了SU7 Ultra的车主无奈地表示:“我完全接受花4.2万元购买‘碳盖’,即使它真的一点作用也没有,可以给我足够的情绪价值。但现在我在意的是小米的宣传出现造假。”这种被欺骗的感觉,正在侵蚀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
更令人担忧的是,小米汽车的技术可靠性也受到挑战。广东佛山一位车主反映,他提车不到一个月的小米SU7两次在高速路上智驾失灵,无法行驶。尽管小米最终回购了车辆,但始终未能明确告知故障原因,这种信息不透明进一步加剧了消费者的忧虑。
面对汹涌的舆情,小米官方在5月7日晚间就“机盖门”发布致歉声明,并提出补偿方案。但这一方案被车主批评为“缺乏诚意”,因为改配需重新排队30周以上,而2万积分的补偿仅为选装费的4.7%。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随后小米又通过OTA推送“排位模式圈速考核”功能,将SU7 Ultra的1548匹马力限制至900匹,要求车主在指定赛道完成圈速考核才能解锁性能。这一未在购车协议中提前告知的操作,被车主指责为“花钱买半成品”。
接连的负面事件直接影响到了小米汽车的销量。据官方数据,小米汽车4月交付量环比下降3.4%至2.8万辆,首次出现负增长。虽然近期销量有所回升,但信任危机的阴影仍挥之不去。
在法律层面,小米也面临着严峻挑战。有车主已正式向小米汽车提起诉讼,要求退还定金并赔偿损失。法律专家指出,如果小米宣传的功能与实际情况不符,可以被认定为虚假宣传,消费者可以基于此提出索赔。
回顾小米的造车之路,雷军曾立下“我愿意押上我全部的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的誓言。如今,面对这场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小米汽车将如何应对?
从积极的方面看,小米在辅助驾驶领域的投入不可谓不大。雷军透露,小米在辅助驾驶领域的第一期总投资达57.9亿元,专属团队规模超过1800人,测试车辆超400台。6月份推出的小米YU7全系搭载1000万Clips版本小米端到端辅助驾驶,显示出小米在技术上的持续发力。
同时,有消息称小米明年车型将全系标配禾赛激光雷达。这一举措若能实现,将让小米在智能驾驶硬件配置上走在行业前列,也有助于提升其智驾系统的可靠性。
然而,硬件配置的提升只是基础,消费者信心的重建更需要小米在安全、诚信和透明度上做出实质性改进。面对车主的合理诉求,小米需要拿出更大的诚意和更透明的沟通机制,而非简单地“危机公关”。
在智能电动汽车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技术可以快速迭代,资金可以持续投入,但消费者信任一旦失去,重建之路将异常艰难。对小米汽车而言,这场信任危机既是严峻挑战,也是重新审视自身、弥补短板的契机。
雷军和他的小米汽车,正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