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奔驰这回真是放大招了。40多款新车型,听着就让人觉得压力山大——我同事修理厂那边的人刚跟我吐槽:这新车型丰富得都跟手机厂商似的,卖得动吗?(体感/样本少)
我记得几天前在一个4S店,销售跟我讲:这电动GLC一出来,传统豪华车市场估计要炸了。他说这车的价格锁定在40万—60万区间,准备拿S级的客户也拉拉,但说实话,这价位段的竞争比你想象的复杂多了。奔驰最新这纯电GLC和宝马iX3,这两款车厂家给的补贴和配置差异不大,但开起来的感受完全不同。GLC更强调那种扎实的底盘调校,宝马则偏运动,开出去你就能感觉到两边风格的铁汉柔情。到底买哪个?得看你更看重什么,单纯讲续航的话,大约450公里(估算),但是实际用起来的损耗,环境和温度影响不能小觑。
顺便说个细节,有次和研发一哥们儿吃饭,他随口一说:你知道为什么现在车企都死磕车系数字升级吗?因为底层平台更统一,可不是简单换个壳那么简单,供应链都得打通重新布局,像搭积木一样拼装。我自己听过这比喻无数遍,就是那种买乐高套装,零件能互换才叫做效率和成本控制,换个平台就得重买一批积木,花钱没商量。
说回这40多款车,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多数新车型集中在纯电和插混领域,其中像那个能坐8个人的豪华MPV,基于Van Electric Architecture平台搭建,算是奔驰首次大举进军家用多座市场(这段先按下不表)。说到这里有个疑问:这种平台共享到底有多环保,是真的能减少浪费,还是厂家变着法儿降本时的把戏?我猜测大多还停留在理论上(不确定)。
供应链方面,奔驰这几年也吃了不少苦头。你想啊,芯片那么紧缺,关键零件供应断了,就跟做饭突然没盐,菜再好也出不来味。奔驰投入了23亿美元在欧洲工厂,建立所谓数字孪生工厂,简而言之,就是先在电脑模拟生产线流程,找到问题再上真实流水线。可说实话,这玩意儿听着高大上,但我见过一些工厂用过,效果还得看人,谁还没出点小罅儿。也就跟家里装修,预算再精打细算,现场难保不出岔子一样。
对了,这里我得自我更正,刚开始我以为奔驰只是单纯加快新能源转型,没想到他们还着力做数字化和人工智能加持的工厂升级,成本要削减10%。这个目标听着美,但别忘了折算到实际车价,多数消费者感觉不到直接红利,反而可能担心用数字化大锅炒出来的车,质量会不会缩水?你怎么看?
再来聊聊价格亲民这个点。奔驰一贯形象高高在上,产品贵得让老车主直皱眉,这次变调,确实可能是为了更大规模的量产抢占市场。但各位有没有想过,这种让豪车下沉到底是满足真正用户需求,还是品牌自我突破时的风险冒险?比如GLA和GLB这两款车,原本就是入门豪华SUV,未来新一代能不能既保持品牌调性又打价格战?现实是它们续航和配置可能得妥协点,怎么办?这可真是烧脑。
提个我挺懒得管的琐事,像这次奔驰要投产AMG纯电动车型,我朋友说:AMG纯电版本,听起来帅,但我怕那调校味太重,反倒失去燃油车的感觉。我觉得还能理解,毕竟电动车就是另一种驾驶哲学,传统车迷适应有点慢。你们会介意电动车没有发动机声浪吗?
算了,临场小计算一下,拿40万的纯电GLC,保守估计年均行驶1.5万公里,电费大概每度电0.6元(估算),百公里电费成本约8元左右,跟起亚和日产的纯电入门车比,这性价比还是挺硬的。但别忘了修理和保险仍旧是一块大饼,奔驰的高价配件恐怕短期内不会有太快三折价(体感)。
路线规划和店内销售氛围也很有意思。一次去不莱梅工厂附近的展厅,经理跟我说:我们现在不仅自己内部培训,还有AI辅助手段帮销售筛选客户,精准推销。这是不是未来车厂营销的标准姿势?我觉得是,但总有点信息化过度的感觉,卖车不该那么机械,你说呢?
说到这里,我突然卡壳了——关于奔驰的这波产品攻势,未来三年虽看起来气势汹汹,可行业整体环境还是太不稳定,芯片、原材料、国际局势,一个没稳住,可能就得重改策略。等于说,前路还得盯着,看他们手里的牌能不能打出漂亮一局。
我常想,那些全新车型到底会不会真像厂家说的那样,全都落地成神车?还是说又会被市场和供应链的实际情况扎了个粉身碎骨?咳,说到这儿,我突然又想到一个微妙细节——奔驰新工厂用的数字孪生,是不是也会让技术人员变成透明人?毕竟你操作的流程全在线上,感觉就像被厨房监控了,每一步动作大家都看得清清楚楚。
不过这玩意儿我也没细想过,或许真是提升效率神助攻?
你们怎么看这个更大规模量产和价格亲民的战术?会不会跟燃油时代那个开豪车就得有面子的认知冲突?或者说,这样妥协是未来豪车品牌不得不走的一条路?
留个尾巴:我昨天摸了摸那台展厅里的电动GLC轮胎,橡胶花纹都跟几年前的车型差不多,就是感觉多了点轻盈,但这轻盈感是天生,还是厂家的技术调整带来的?我琢磨着,这种细节,就像一辆车的指纹,能透露多少玄机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