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也是有点意思,逛车市就像逛菜市场,昨天还在热气腾腾抢购,今天就打包甩货了。
那些曾经门庭若市、人头攒动的二线豪车4S店,现在冷清得像清明节后的小茶馆。
销售员的笑容都快挂不住了,愁眉苦脸琢磨着业绩怎么破天荒完成。
有人半开玩笑说,现在想扫个地都没人踩脏,客流跌了六成多,真要伸手摸摸自己是不是还活在去年。
但问题来了——到底是谁把二线豪华品牌逼上了绝路?是国产新能源的咄咄逼人,还是一线BBA的无下限厮杀?
说到底,是不是中国市场根本没给这些品牌留活路?抑或只是风水轮流转,大家都被变革大潮冲了个措手不及?
问得好像深奥,其实答案不一定多复杂。
拉开这场大幕,先看看现在有多惨。
凯迪拉克CT5,官方定价28万出头,优惠直接砍掉八万,裸车接近二十万。
林肯航海家也是全靠降价续命,经销商都快精神分裂了。
不降价根本没人理,降价又把利润全赔进去,这买卖做得跟刷短视频一样——看着热闹,收益全靠想象。
此情此景,活着就是硬道理。
回头数数,那些加价提车的“理财王者”们,怕不是要被气晕在车行里。
还记得雷克萨斯吗?有位张小姐的朋友,2018年扎扎实实花了四十几万搞定一辆ES。
当时全家人还为她鼓掌,觉得买辆车还顺便挣了个升值空间。
结果六年过去,店里同款裸车价格二十七万,还送全部贴膜和车身“豪华饰品”。
雷克萨斯2025年上半年所有车型加起来也才八万多台,巅峰时期年销十八万。
销量直接被劈成两半还多,这天怎么说都要变色。
其实不只是雷克萨斯倒大霉。
沃尔沃半年只卖六万台,也是一路走低。
凯迪拉克四万出头,降了百分之二十。
林肯就更虐,本土品牌号称“美国正宗”,结果半年只剩一万五,不管怎么降价,没什么人搭理。
至于英菲尼迪、捷豹这种,月销量还没个支付宝红包多,简直像自动忽略的一角。
有的4S店实在绷不住,索性一边卖保险一边卖理疗仪,车都快成赠品了,关键还是没人买单。
要说谁把他们打到衰竭,BBA也是一环。
宝马、奔驰、奥迪这种一线豪车,为了保地盘也是自降身价。
宝马X3以前海拔接近四十万,现在部分地区还能砍到二十二万。
奔驰C级,过往都是加价才有信仰,现在优惠出击,二十三万随便开走。
奥迪A4L呢?也不落下,让客户捡了不少便宜。
这年头花同样的钱,不买头部品牌还买啥?
毕竟人家广告铺天盖地,保有量又高,开出去邻居都竖大拇指。
二线豪车处在夹心层,上面有BBA调低门槛抢市场,下面国产新能源抢技术抢噱头,夹得像汉堡里的生菜,存在感逐步稀薄。
这是啥体验?
有客户直言,现在买车就是看谁头铁,花出去的钱谁回家不空手。
经销商每天都在算,降价吧利润全无,不降吧库存压得人喘不过气,卖一台车还不如卖一箱酱油,天天都是灵魂拷问。
恶性循环已然成型。
先降价再清货,清完一看又得进一步削价,行业里的人都在用“血流成河”形容自己的日子。
有人调侃,下一步是不是改卖热干面了?
但这还不是故事的结尾。
真正的搅局者,其实是国产新能源。
问界、小米这类新势力,各种新奇技术功能全加进来,空间大、智能化系统一条龙服务,比传统油车高了不止一个档次。
买理想L7的车主说,三十万买来的车里舒适度直接让豪华油车甘拜下风,激光雷达、辅助驾驶全给配齐。
而比亚迪唐DM-i,价格更友善,性能完全不输雷克萨斯的混动。
现在买车都不冲着车标去了,大家更看重科技和实用。
新消费群体,不在乎品牌光环,懂得比较配置和未来发展,花钱用在刀口上,谁让车价越等越低,“抄底心理”人人都有。
不过消费心理也越来越复杂。
有的人怕买贵了亏,还等着再降价。
有人担忧买得太便宜,二手易贬值,两头为难。
新车狂降,导致二手车市场直接大跳水。
林肯开三年能贬四十五个点,车主后来连卖二手都没啥悬念。
二线豪华品牌半年二手车成交率直接跌了三成一,反而BBA和新能源热度不减。
这么一比,大家谁还敢接手“贬值王”?
外部分析师也有自己的一套说法。
他们认死理,觉得纯电动对传统油车是碾压级压力,二线豪华品牌转型缓慢不追前沿,怎么留得住年轻消费群体?
凯迪拉克要是早点把电动车卖起来还可以搏一把,如今要不就认命,要不就接受被市场边缘化。
林肯还靠特供车型“冒险家”撑场子,但效果也很一般。
在这光怪陆离的市场里,买车真的成技术活了。
保值率、配置、更新速度、未来前景都得一锅端着算清楚。
新势力车型一年一变,技术更新频率快到让传统车企直冒冷汗。
买油车的人就怕刚买到手,不到三年马上技术落后一代。
但电动车充电桩还不怎么普及,长途出行又得自备方案。
每个人用车需求千差万别,买哪种总归要做功课。
这局势变化的确让人眼花缭乱。
以前只为车标打卡消费的“虚荣心买家”,渐渐都变聪明了。
现在不比光环比实用,理性消费成主流。
有的人早年高价入手二线豪华新车想到换车发现二手暴降,心里五味杂陈;也有的人说怕什么,车是自己开的开心就好,保值率这事不当回事。
各有所需,谁也没错。
但有个真相必须点破:现在的汽车市场水太深了。
什么品牌随时可能崩盘,配置、保值、技术迭代、网络支持全都得盘一遍,选错了钱亏不说,用车体验也是尴尬,得吃一堑长一智才有底。
你如果仔细看看上半年的销量数据,更是让人唏嘘。
雷克萨斯八万台,腰斩,优惠八万不止。
凯迪拉克四万台降了四分之一。
林肯一万五,扎扎实实跌到底。
沃尔沃还剩六万,明显萎靡。
一辆车动不动就优惠几十个点,“高端品牌”标签变得像随手撕掉的邮票。
这些二线豪豪的黄金岁月,难道真就此收场?
还是说,只是短暂的市场阵痛,一轮洗牌后又能恢复元气?
面前这场BBA降价截杀、国产新能源技术砍翻天,二线豪车队伍还有哪怕一丝机会逆风翻盘?
也许,对比身边朋友的买车故事最有感触。
有人说,前两年险些加价入手二线豪华新车,现在想想还后怕。
也有人笑称,“买早了就当交学费”,活得潇洒车子随便开。
但更现实的是,今天买车真的得掂量深浅,反复比价、PK功能、预判行业变迁,不然一个失误钱打水漂。
对普通人来说,这场行业巨变,不是看热闹那么简单,谁都可能变成剧中人。
这不是一个人、一个品牌的故事。
整个市场的风向都变了,由表及里,由虚入实。
新技术推陈出新,老玩家举步维艰,二线豪华品牌的黄金时刻似乎一去不返。
当然,谁也说不好这是不是一场漫长的大洗牌,还是极端周期性的补课。
但无论如何,买车这事,现在得掏心窝子判一判形势再下手。
谁能在洗牌里偷着乐,谁又被冲刷得无影无踪,全凭个人本事和一点点运气。
你怎么看现在的汽车市场大洗牌?
有没有今年或近几年买车的小伙伴想说点真话?
留言区见~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