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福特最近这个操作,怎么说呢,突出一个“我不装了,摊牌了”。他们开着一堆探险者,轰轰烈烈地杀进了塔克拉玛干,号称要去沙漠里“锁边扩绿”。这事儿吧,堪称是2024年度车圈行为艺术大赏里的典中典,三体人看了都得当场气活过来,然后给福特的市场部磕一个。
这操作就像一个肌肉猛男,一边举着200公斤的杠铃,一边在你耳边轻声细语地朗诵泰戈尔的诗。充满了行为艺术的矛盾和张力。你看,他们一边展示着2.3T发动机如何在沙漠高温下持续咆哮,托森差速器如何在刀片路上如履平地,把越野性能这块肌肉秀得邦邦硬;另一边,他们又带着车主们,在治沙人搞了五十年的绿洲旁边,一人发一把小铲子,种下了一万棵红柳苗。那个画面,一边是探险者扬起的滚滚沙尘,一边是刚刚插下去的脆弱树苗,简直就是后现代主义的绝佳素材。
这是什么?这是赤裸裸的阳谋。讲真,现在的汽车市场,已经不是简单的存量竞争了,那是黑暗森林,是你死我活的修仙渡劫。要么成仙,要么成盒。尤其是油车,被一群新势力电车天天拿着“环保”的大旗追着打,心态早就爆了。你跟我讲环保?好,那我就在最不环保的地方,干一件看起来最环保的事儿。直接掀桌子,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好。电车天天在那念环保的经,福特的答案是直接把经书撕了,告诉你念经不如肉身成圣,直接去沙漠里悟道。
我都能想象到福特开会时的场景。一个营销部的小伙,可能通宵看了三遍《道诡异仙》,顶着黑眼圈站起来说:“老板,我悟了。我们的对手不是电车,是用户的道德焦虑。我们必须要在最恶劣的环境里,展现最强大的性能,同时,再给这种性能,披上一层最圣洁的守护者外衣。这种极致的冲突感,就是流量密码!”老板一拍大腿:“好!就这么干!预算加大加大加大!”
所以你看,他们根本就不是在种树,他们是在给中产车主们种下一颗“心锚”。这些车主的核心需求是什么?是既要“诗和远方”的越野征服感,又要“保护地球”的道德优越感。他们开着2.3T的大家伙在城市里堵车造的孽,怎么办?来,跟我进一次沙漠,亲手种下一棵“压缩毛巾”——哦不对,是红柳苗,这不就功德圆满了嘛?这简直是现代版的赎罪券,就问你怕不怕?
但你别说,这招真的有用!真的有用!因为会买探险者这种车的人,他骨子里就不是冲着省油环保去的。你跟他聊百公里几个电,他只会觉得你疯了。他要的就是这种“我能,但我克制”的感觉。我能一脚油干到楼兰古城,但我选择停下来种一棵树。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这是一种信仰充值。
说到沙漠,我就想起小时候看的《龙珠》,雅木茶被栽培人自爆那个场景,惨。有些车企的营销,就跟栽培人似的,看着吓人,一碰就炸,还把自己炸没了。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这个比喻可能有点蠢。把福特的营销比作栽培人,是不是有点侮辱栽培人了?福特这个操作,显然段位高多了。
我作为一个真的去过沙漠的中年人,看到这种“豪华露营式治沙”是有点想笑的。我们这些老炮儿,以前进沙漠,只关心防沙板带了没,水够不够,能不能活着出来。现在不行了,时代变了,你光有肌肉还不行,你还得会绣花。你得证明你的肌肉,是为了保护路边的小白兔。福特聪明就聪明在这里,他把“探险”和“守护”这两个词强行捆绑,创造出了一种新的品牌玄学。奔驰的玄学是三叉星,特斯拉的玄学是马斯克,那探险者的玄学就是“塔克拉玛干的轮胎印混合着红柳苗的清香”。
当然,你要是较真,这事儿就没法看了。一个庞大的燃油车队,本身就是巨大的碳排放源,车轮对地表的压实更是不可逆的。种一万棵树能抵消多少影响?天知道。如果真为了环保,直接把钱捐给治沙站,或者用无人机播种,效率不是高一万倍?但那样的话,视频怎么拍?朋友圈发什么?车主的参与感从哪里来?没有轮胎印和沙尘暴的视频,哪来的转发和点赞?
所以,这本质上就是一场大型的、所有人都心知肚明的表演。车企需要故事,车主需要人设,媒体需要素材,皆大欢喜。至于轮胎下面压住的,到底是新生的绿芽,还是更坚实的沙土?这个问题重要吗?
不重要。
重要的是,那个踩着油门的中产车主,在按下朋友圈发送键的那一刻,他觉得自己是玄奘和贝尔·格里尔斯的合体,是行走于天地间的最后骑士。他圆满了。车,也就卖出去了。至于沙漠怎么想,谁他妈在乎沙漠怎么想?沙漠又不会买车。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