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和老张聊到小米造车,他突然冒出一句:SU7那车,扛的可真不是条轻松的活。我翻了翻笔记,SU7项目本来就背负重任,雷军自己也说了,2022年夏天开发最关键阶段,团队里不少人还挺怀疑。
换句话说,SU7是赌命级别的产品。他们的定位:一款豪华高性能SUV。不像一般造车小白傻乎乎地追销量,SU7是为驾驶者设计,还有点理想主义的味道。比方说,同价位的蔚来ES6和理想L9都偏家用舒适,SU7则更强调驾驶感和高级感。体感上,SU7开起来应该更接近进口豪华品牌那种韧劲,非那种电动车就得软绵绵的路线。(数据是体感,没测过)
我问老张:这么强调豪华质量,供应链咋搞得定?芯片、材料都涨价,零件还容易卡脖子。他说:就像你做饭,原材料不好使,菜能做成好饭?还得料子精准,配比对头。从研发角度,SU7就相当于想做一桌高档宴席,供应链基本就是厨房和菜市场,一个环节出了问题,整桌菜都废。
但话说回来,雷军又讲YU7是如果SU7失败的底牌。这话我刚开始觉得有点夸大了,这两个项目放一起比,好像单纯顶尖豪华VS实用大众。后来想想,可能是小米团队确实从战略角度做了分层:SU7当牌面,YU7按日常生活需设计。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具体两者的技术差异和市场打法,公开信息反而太少了,暂时先按下不表。
我还记得有次和修理厂的朋友闲聊,他说:豪华高性能SUV起来的成本不只是电池,比较难降的是一些精密调校和整车集成,比如整车地暖和舒适度设计,那玩意大大提升复杂度,也得特别供应链支持。像小米做这事,算是第一次在这块下血本。这让我猜测SU7的成本可能比想象中还要高(估算,感觉超70万起),不是谁都能随便试水的。
那么同样价位,但技术路线不同的YU7会怎样呢?它更像是针对日常用户,比如雷军说的送孩子上学买花的妈妈和后备箱留钓具的爸爸,强调生活仪式感和实用,这又敏感又实在。比如YU7的续航和充电策略说不定更务实,厂家也许愿意牺牲部分性能来换续航和成本平衡。小米挑这条路,有点像盯上了市场里的务实派家庭用户,而非单纯玩性能面子工程。
这让我想起一件事,去年的一个车展上,和一个懂内饰供应链的人聊,他说业界普遍对小米造车有点质疑,尤其是高端豪华定位,因为前期经验和供应链资源有限,难有突破。但小米始终坚持这条路,我看倒像是在给传统车企试图抓不紧的用户感知做文章。小米懂的是用户心理,硬件层面相信不会比别人差太多。问题是不知道小米工程师在豪华高性能上的理解和坚持能撑多久。
你有没有想过,豪华和性能真的该是新造车势力的必争高地吗?同样价位的车,买蔚来坚持智能,买理想看增程买车家用;小米偏偏选了个自我驱动+硬件高端的方向,很冒险。难道小米只是着急树一个豪华品牌形象?还是背后有数据支持这条路有利可图?(没细想过,随口猜测)
说到保值率,我心算了一下,按目前新能源市场行情,百万级SUV经过三年大概跌掉40%-50%(样本少),SU7这类豪华新品牌可能跌得更凶。小米这波赌注真不是简单的技术迭代,是整条供应链和品牌信誉的大考。毕竟,这年头的车,不是拼配置就是拼故事,而小米还要拼品味和身份感,市场接受度到底有多大?谁也没十足把握。
顺带提个小细节,我刚才翻了下笔记,SU7搭配的那个车载芯片供应商和去年市面差不多,一直在努力提升算力和热管理性能,听说改善了不少换代问题。这个细节或许不算大事,倒是挺耐人寻味,因为芯片好坏影响整车表现就像锅和火,火猛了锅才烧得透彻。
别急着给小米盖棺定论。雷军那段为热爱生活的人设计的演讲,听着挺感性,实际上更像是给这两个平台下了注脚:一边是技术豪迈的SU7,一边是务实生活的YU7。你说,普通消费者看到这样的定位,真的会买账吗?豪华高性能SUV的口碑和实际用户体验,和嘴上说的距离有多远,市场能忍多久?
唉,说起这些,我自己倒是有点嫌麻烦了,整天盯着车型参数、供应链风向,结果还是得看销量和口碑说话嘛。小米这几步棋究竟能不能压对,至少我还真没敢赌。
汽车这东西,最重要的还是开出去的那种感觉。SU7到底是不是能给用户带来驾驶乐趣和豪华感,不单单靠雷军的情怀喊话。毕竟,光说不练假把式,没人愿意花几十万买个梦。
留个问题给你们,作为未来车主,你认同豪华和高性能是新能源SUV的必需品吗?还是更想要那种生活化、设计贴心的实用车型?我自己还在想,但不管怎样,下次坐进SU7里,能不能闻到那股铁锅炖大鹅味道,真该好好感受感受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