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起,比亚迪全国取消限时“一口价”政策,涉及王朝网、海洋网22款智驾版车型,最高5.3万元的优惠一夜消失。
门店销售紧急通知消费者“最后三小时下单”,杭州、北京等地4S店证实:下半年再难有同等力度的降价。
这一动作被业内视为“价格战终结”的信号——两年血拼后,行业利润率已跌至3.9%冰点,连供应商账期都被迫缩至60天,车企再也卷不动了。
推开比亚迪4S店的门,销售员第一句话是:“今晚不订车,明天多花两万。 ”6月30日晚,杭州绍兴路门店挤满抢搭末班车的顾客,一位刚签完海豹DM-i订单的消费者擦着汗说:“销售下午连发三条语音催我,说7月连置换补贴都要缩水。 ”
墙上贴着5月23日的促销海报——王朝网全系智驾版直降3万起,宋PLUS EV冠军版最高省5.3万。
但7月1日零点一过,这些数字全成了“历史遗迹”。
取消“一口价”不等于没优惠。
海鸥智驾版叠加国补和置换补贴后标价5.58万,比6月涨了4000元;汉EV冠军版涨得更多,门店报价比上月贵1.2万。
“现在主要推以旧换新,比亚迪老车主置换补2.2万,其他品牌补2万。 ”北京某海洋网销售翻着政策手册解释,“但总价还是高了,今天已经有三个客户说再等等”。
涨价的底气来自监管层出手。
5月底工信部和中汽协联合发文,用加粗黑体字强调“反对无底线价格战”,文件直指行业痛点:2025年一季度利润率跌破4%,电池成本涨12%但车价跌8%,经销商库存压货超过2个月。
更惨的是供应商——某座椅厂老板在行业群里抱怨:“去年账期90天,今年被拖到182天,钢厂都威胁断供了! ”
压力直接传导到车企财报。
比亚迪2025年一季度存货金额飙到1544亿元,相当于每天有4亿元资金被库存“锁死”;同期单车利润下滑18%,卖得越多亏得越狠。
就连550万辆的年销量目标也悬了——前5个月只完成176万辆,进度条卡在32%。
当价格战卷不动,技术战突然爆发。
广汽丰田宣布2027年量产续航1000公里的固态电池,实验室数据让对手倒吸凉气;特斯拉4680电池量产线正在24小时调试,蔚来换电站升级到3分钟“极速换电”。
最卷的是智能座舱——华为给广汽传祺MPV定制的鸿蒙系统,语音交互延迟压到300毫秒,比人眨眼还快。
二线品牌被迫跟进高端局。
哪吒汽车销售悄悄对老客户说:“现在下定免5年流量费,再送充电桩。 ”小鹏把NGP智驾系统从选配改为标配,门店海报印着“软件白送,硬件成本价”。
就连网约车神车埃安Y Plus都装上了激光雷达,司机老王吐槽:“以前比谁便宜,现在比谁雷达多! ”
消费者却集体陷入观望。
比亚迪政策调整后,杭州门店咨询量骤降15%,社交平台上“等等党”刷屏:“听说固态电池明年量产”“仰望U7都百万级了,其他车肯定还得降”。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调研戳破车企幻想:63%潜在买家坚信价格会继续下探。
经销商库存压力肉眼可见。
某比亚迪4S店后院停满未交付的新车,销售经理指着轮胎上的落叶说:“这些车库存超90天,电池都要定期补电。 ”
为消化库存,厂家要求门店主推“长库龄车”——秦PLUS EV库存超3个月的可额外优惠8000元,但必须捆绑6000元保险。
海外市场意外成了救命稻草。
2025年比亚迪出口增速达110%,泰国工厂生产线扩产三次仍供不应求;德国经销商反馈:元PLUS当地售价比国内贵47%,但比大众ID.3便宜15%。
“国内卷价格,国外赚利润”成了新生存法则。
价格战退潮暴露残酷真相。
某二线品牌区域经理透露:“6月我们每卖一辆车亏2.3万,股东说再亏三个月就断供。 ”
钢厂开始对逾期付款的车企加收30%预付款,宁德时代催款函直接寄到董事长办公室。
当行业龙头比亚迪选择“停战”,这场持续两年的恶性循环终于迎来拐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