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期待降价了
别再期待降价了。
这几年车市让消费者明白了一个道理:早买早享受,晚买有折扣。尤其是新能源车型,如果不是刚需或出于品牌偏好,大多数消费者都学会了持币观望,等待价格下调。买了的怕降价,没买的等降价,大家都担心成为“韭菜”。随着新能源品牌不断崛起,价格维权事件也频繁出现。
从长远来看,技术成熟会推动成本下降,而新能源领域的这一进程被不断加速,导致价格波动加剧,“等等党”似乎总能等到更好的时机。
但今年情况不同,2025年底,老图建议大家不要再等了。因为2026年的购置税补贴大概率会退坡,车企可能会以其他形式推出补贴政策,比如类似理想i6目前的方案,后续新车大概率会跟进。这种“自掏腰包”式的补贴,前提是价格要稳住,才能有让利空间。
此外,从今年的“金九银十”可以看出,当前汽车价格已接近历史冰点,降价空间有限。小鹏、大众、丰田等品牌在国庆期间的促销力度不过2-3千元,远低于以往旺季水平,这也印证了价格已经趋于透明。
如果考虑购买6座SUV,不妨再等等风云T11和小鹏G01。
5座SUV更实用
买SUV,5座更实用,6座易落灰。
车辆空间判断因素
一辆车的大小,不能仅凭腿部空间来判断,还需关注坐垫的长度。
购车需亲身体验
如今的新能源车型,动辄十几万元就能拥有2.8米以上的轴距,15万元以上普遍达到2.9米,20万以上的车型基本都在2.95米甚至3米左右。从数据上看,其轴距表现远超传统燃油车。然而,不少消费者在实际体验后却发现,轴距带来的空间感并未完全兑现,腿部空间虽然看起来宽敞,但舒适性却并不理想,说不出具体问题在哪,但整体感受就是不到位。
不能仅凭腿部空间有多少“拳”来判断舒适性,也不能只看能否翘二郎腿。一些品牌为了营造更大的腿部空间,牺牲了坐垫长度,导致腿部缺乏有效支撑,进而影响乘坐舒适性。这种做法本质上是一种“面子工程”。因此,一辆车的综合体验远比单一参数更重要,只有亲身试乘试驾,全面感受之后,才能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买车一定要亲自体验,多试乘、多对比,再结合自身需求做出最终决定。
购车需亲自体验
买车不能上头,不被他人评价左右,以自身体验为准。以乐道L60为例,未体验前对其存有偏见,认为其定位仅属15万级,租电价格14.99万,不少人认为其配不上20万价位。实际体验后,空间表现优秀,无框车门与全景天幕设计提升整体质感。虽与20万级竞品存在差距,但综合体验远超网络评价,因此购车应亲自试驾感受,而非依赖他人观点。此外,需留意车辆初登日期与保险日期是否一致。
新能源车保单日期问题
不少车主在购车后并未留意车辆的初次登记日期与保险起始日期是否一致,而这一点对于新能源汽车而言,直接影响到保费的计算。许多车辆在这两个日期上存在几天的差异,尚属正常。但如果两者相差较大,比如跨年或月份差距明显,建议及时沟通处理,以免在续保时因系统核查导致临时加价。此外,若在出险时被保险公司以日期不符为由质疑保单有效性,还可能引发理赔纠纷或保险失效等问题。
此类问题通常在第二年续保时才会被重点关注。
7. 政策调整与补贴退坡
警惕配置功能过剩
购置税恢复征收,国家补贴政策逐步退坡,部分地区已对个人或企业出台差异化管理措施,对于购车意愿强烈的消费者而言,观望并非明智之选。政策的不稳定性可能推高购车成本,并影响现有优惠政策的实施,刚需用户应尽早行动,提前享受用车权益。
此前老图建议大家再等等,而如今则建议有购车需求的消费者,若条件合适,不妨及时入手,当前市场格局变化不大。
尤其是9月、10月新上市的车型,年底前降价空间有限。一方面,新车上市初期价格相对稳定,过早降价可能损害品牌形象及后续产品价值;另一方面,若新车发布时未展现出足够诚意,后期再推出优惠也难以有效吸引消费者。一些机会一旦错过,便难以挽回。
8. 警惕配置功能过剩
理性购车,避免溢价
“旗舰”一词往往与较高的价格挂钩,许多消费者在购车时倾向于一步到位,而非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若预算充足,多数人或许更愿意直接选购顶配车型,秉持“我可以不用,但绝不能没有”的心态。对于6座SUV而言,四驱系统、城市NOA辅助驾驶以及大容量电池等配置,似乎已成为标配。然而,这些标签通常伴随着1到2万元的溢价。购车前,不妨自问:这些配置是否真正需要?高价背后是否只是功能的过度堆砌?理性消费,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