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年上市长跑终撞线:奇瑞港股破局背后的战略突围与隐忧

当港交所的钟声在9月25日敲响,奇瑞汽车(09973.HK)以82-91亿港元的募资规模,终结了中国汽车业最漫长的资本马拉松。这家曾五次折戟IPO的"车圈理工男",究竟靠什么在22年后终于撬开资本市场大门?而82亿港元真能支撑其"2025年新能源占比40%"的豪言吗?

21年上市长跑终撞线:奇瑞港股破局背后的战略突围与隐忧-有驾
image

五次折戟与一次突围:奇瑞资本之路全复盘

2004年借壳巢东股份失败,拉开了奇瑞19年上市坎坷史的序幕。2007年A股IPO暂停令其计划流产,2016年"奇瑞徽银"单独上市遇阻,2018年混改因与普拓资本估值分歧搁浅。转折发生在2023年:新能源车型销量占比跃升至19%,海外市场贡献率突破50%,与华为智选合作的Luxeed智界S7带来25万元级产品溢价。招股书显示,此次募资的40%将投向电动化研发,印证其从"规模导向"到"技术换资本"的战略转身。

21年上市长跑终撞线:奇瑞港股破局背后的战略突围与隐忧-有驾
image

聆讯通过的三重密码:转型成效、出海红利与华为赋能

新能源转型方面,奇瑞2023年电动车销量同比激增112%,背后是iCAR品牌独立运营、与宁德时代合资建厂等组合拳。全球化布局更成关键筹码,俄罗斯、中东市场贡献32%海外营收,巴西工厂使海外毛利率达18.7%。而华为智选模式堪称估值催化剂——智界S7通过华为渠道拉升单车均价,直接推高资本市场对其智能化转型的预期。

21年上市长跑终撞线:奇瑞港股破局背后的战略突围与隐忧-有驾
image

战略蓝图下的隐忧:募资用途与市场质疑点交锋

招股书风险提示章节暴露三大软肋:俄罗斯业务占海外营收32%的地缘政治风险、24亿元一季度净利润中政府补助占比待考、电动化投入强度不足(研发占比3.2%对比比亚迪5%)。尤其40%募资用于电动化的决策,被质疑难以支撑其激进目标。行业分析师指出,传统车企转型的资本效率问题仍是悬顶之剑。

港交所上市只是起点:中国车企资本化进阶样本

奇瑞案例折射出中国车企估值逻辑的深刻变革:从产能规模到科技属性,从市场换技术到技术换资本。后续观察重点已转向智界系列交付量、墨西哥工厂进展及与Mobileye的智能驾驶合作。正如其招股书所示,上市不是终局,而是"未来三年推出39款新能源车"竞速赛的发令枪。这场资本突围战,才刚刚吹响冲锋号。

#奇瑞汽车冲刺港交所IPO#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