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每次刷到新款丰田Noah那张方方正正、一脸“我很能装”的脸,我脑子里就跟卡带了似的,会蹦出个特奇怪的念頭。
这车你说它好看吧,谈不上,跟个设计过度的鞋盒子似的;你说它丑吧,也冤枉,至少比路上好多龇牙咧嘴的SUV瞅着顺眼。
它就那么杵在那儿,一副“我莫得感情,但巨实用”的表情。
然后,眼神一瞟,看到那个传说中约等于12.9万人民币的售价……好家伙,大脑直接蓝屏。
这数字太魔幻了,简直像是在挑战我的常识。
12万多买一台丰田7座MPV,还是带混动的?
这不等于说楼下煎饼果子摊的大妈开始卖米其林三星了嘛,听着就玄乎。
我第一反应就是,丰田这是疯了?
还是把咱们当韭菜嘎傻了,觉得给个甜枣就会嗷嗷叫着冲上去?
果然,往下扒拉两下就看到了那行小字:日本本土售价。
我就说嘛。
这感觉,跟网恋对象发来一张精修美图,你激动得差点当场求婚,结果奔现一看,好家伙,P图软件的研发人员都得给你磕一个。
丰田这老狐狸,太懂怎么吊人胃口了。
它不直接进来跟你肉搏,它在太平洋对岸给你画了个饼,这饼又大又圆,还飘着混合动力的香味儿,就是不给你吃。
这车最毒的地方,就是那股子“小号埃尔法”的劲儿。
在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埃尔法早就不单纯是一台丰田面包车了,它是一种社交货币,是“实力”的移动证明。
你开个S级,人家觉得你有钱;你开个埃尔法,人家觉得你“有事儿”。
这里头的道道,深着呢。
可大部分家庭,哪够得着埃尔法的门槛啊?
于是Noah来了。
它就像个特会模仿的B角演员,虽然不是正主,但往台上一站,那身段,那气场,七八分像。
它给了无数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的家庭煮夫一个机会,一个用相对合理的成本,去够一够那个“体面”的机会。
(当然,前提是它得进来卖)
这玩意儿的精髓,还得钻进车里看。
不提别的,就那扇电滑门。
没带过娃的人,永远理解不了这扇门的慈悲。
你试试在商场地库,一个恨不得把车贴着柱子停的死亡车位里,一边抱着个睡着了的“人类幼崽”,一边还得用屁股把车门顶开一条缝……那种绝望,体验过一次就终身难忘。
电滑门“唰”地一下打开,那感觉,跟观音菩薩给你开了光没啥区别。
至于那第二排俩能前后出溜半米的独立座椅,简直是中年男人的“避难所”。
把座椅滑到最后,腿一伸,得,世界清静了。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空间大了,这是一种权利,一种在家庭这部机器里,给自己留出的一小块喘息之地的权利。
这套逻辑,是日本人从他们那点儿弹丸之地上逼出来的生存智慧,怎么在螺蛳壳里做道场,他们是祖师爷。
动力?
1.8L混动,140匹马力。
肯定有人要喷:“就这?我电瓶车拧快了都比它有劲儿!”
。
说这话的,一看就没结过婚。
买这车的人,在乎的是百公里加速快零点几秒,还是后排娃的酸奶不会因为你一脚油门而洒他一身?
这套动力存在的唯一意义,就是“稳”和“省”。
那种任凭油价抽风,我自岿然不动的淡定,是任何涡轮增压都给不了的底气。
所以说,丰田Noah这辆车,就是个人精。
它把中国家庭用户的心理研究得底儿掉。
它知道你想要面子,就给你一张埃尔法的脸;知道你生活狼狈,就给你一扇电滑门;知道你焦虑油价,就给你一套混动。
它像个无微不至的管家,把你所有的痛点都提前预判了。
可它就是不来。
这个12.9万的数字,就像个鱼饵,就那么明晃晃地挂在那儿。
它在钓什么?
钓我们的期望值。
它在不断地强化一个概念:一台完美的家用MPV,就该是Noah这个样子。
等以后,它真带着国产的身份,顶着一个二十多万的价格进来时,我们可能还会因为之前的“心理按摩”而觉得:嗯,好像也不算太贵。
这盘棋,下的真脏。
所以这台传说中的丰田Noah,对我们来说,更像是个“渣男”,撩拨得你心痒难耐,却始终不给你一个明确的未来。
而我们呢,是继续对着它的照片望梅止渴,还是回头看看身边那些虽然有些毛病、但至少触手可及的“经济适用男”?
这选择题,还真挺让人头疼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