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备箱成新车标配,小米小鹏齐上阵,实际需求还得看用户

你有没有发现,前备箱这玩意儿突然成了汽车圈的新热门?最近小米、乐道、小鹏这些新势力出的车都开始拿前备箱当噱头,雷军还直接喊出来:“前备箱越大,设计水平越高!”听这话,谁家没有前备箱,好像就要被淘汰似的。那问题来了,前备箱到底是不是刚需?

首先啊,前备箱不是新鲜玩意儿。你要是看看那些几十年前的老跑车,比如保时捷911这种神车,发动机都塞到屁股后面了,车头不就空了吗?那时候就必须用来装东西。甲壳虫更早,人家三十年代就玩过这招了。传统燃油车玩前备箱,主要是因为后面没地方,凑合凑合,能啥塞啥。但新能源一上来,好家伙,整个底部都能装电池,车头终于腾出来,前备箱顺理成章地变成了“创新”。但要说有多高级,那也有点过度包装了。

最近,小米、乐道、小鹏轮番上阵,前备箱的热度被推到顶。你仔细数数,这两个月发布的新车,差不多有一半都配了前备箱。车企们是一看到有人做,就全都开始跟风,怕自己没跟上潮流,市场份额就掉水里了。可是同样,也有岚图和理想,死活不跟这波,非说“我们专注座舱空间”、“得省油,降风阻”,把前备箱定位成一种“内卷”,你想要我偏偏不做。你说这场面像不像买房送个杂物间,有人死盯杂物间能不能变卧室,有人就觉得“大客厅才是硬道理”。

前备箱成新车标配,小米小鹏齐上阵,实际需求还得看用户-有驾
前备箱成新车标配,小米小鹏齐上阵,实际需求还得看用户-有驾

其实,前备箱的出现,压根是因为电车没发动机,平台化之后车头留下一块空地,不用白不用。这个空间,用来装点儿零碎东西没啥不对。有人觉得,前备箱能提升安全,因为车头长了,万一撞车能多点溃缩空间,缓冲一下。这说法有理论支持,但真撞上了,有多少人会拿前备箱当救命稻草?你平时开车用它,也就是装装雨伞、背包、狗粮、甚至有人为了露营塞点儿帐篷锅碗。特殊场景,比如地下车库又窄又小,后备箱没法开,有前备箱顺手存取东西,确实方便点儿。 SUV后备箱跟乘客舱一通,万一放点儿有味儿的,谁还想闻一下午?这时候前备箱独立,隔点气味,也算个优点。

前备箱成新车标配,小米小鹏齐上阵,实际需求还得看用户-有驾
前备箱成新车标配,小米小鹏齐上阵,实际需求还得看用户-有驾

听起来好处一大堆,但都不是什么决定性刚需。你花这么多钱买个车,不是为了凑合放杂物吧?你更关心座舱空间大不大,续航多不多,风阻低不低,安全性能靠不靠谱。反而车企现在硬给你灌输“前备箱=高级”,这套路不就是每次换代都要炒个新概念?门把手藏起来,全液晶操作台,电子后视镜,样样都喊领先,但真用起来,谁还不是被迫适应。

你发现没有,这场“前备箱之争”其实是企业为了“证明自己高级”相互对着搞噱头。有的把前备箱做得特别大、特别花哨,宣传的时候说恨不得能装下你的整个生活。但真到实际用车,你有多少次会往前备箱塞大件?搬家、出游,十有八九还是后备箱主力。一线城市停车位越来越小,前备箱开合也不是那么自由。车企拿前备箱做卖点,有点“画蛇添足”的意思。

我更觉得这波其实是车企在新能源车遇到瓶颈以后,小小试探用户的忍耐力和接受度。你有没有需求?其实谁都说不清楚。某些用户确实会觉得多一个空间不错,尤其喜欢露营、短途自驾那些。但绝大多数人,买车就是日常通勤、拉孩子、接家里老人,这些功能就像“锦上添花”,有了挺好,没了也不影响生活的主流部分。

但是你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前备箱在安全性能、实用场景上,确实补了一些传统结构的短板。新能源汽车的底盘电池布局决定了车头多出来的空间就是个“送的”。怎么用是其次,用不用都不亏。但如果,有车企为了做有“噱头”的前备箱,牺牲掉车内座椅空间、甚至影响风阻、提升能耗,那就得不偿失了。这就像买房接了个杂物间,本来应该用来提升居住舒适度,结果把主卧挤小了,你说划算吗?

前备箱成新车标配,小米小鹏齐上阵,实际需求还得看用户-有驾

还有一点,车企们现在动不动宣传“没有前备箱,设计上就落后”,这其实是营销的老套路。你如果真站在用户角度思考,不会都一窝蜂挤着前备箱做花样。这个空间应该是顺势而为,如果车头本来就有余地,那就用起来。如果没有必要,舍弃掉也无妨。别为了“卷”,而忘了最根本的需求——空间舒适、安全靠谱、经济节能。

每次新功能出来,厂家都要先把自己吹一轮,再扔给市场“试水”,看有没有人买账。比如前阵子的“无物理按键”开关,结果后期又改回来。不是用户不接受新潮,只是每一次创新都应该更贴近实际生活,而不是让人去适应奇怪的新惯例。前备箱也一样,真实场景用得上的时候大家会自发点赞,用不上没必要听“看起来很厉害”的宣传。

前备箱成新车标配,小米小鹏齐上阵,实际需求还得看用户-有驾
前备箱成新车标配,小米小鹏齐上阵,实际需求还得看用户-有驾

退一步说,真需要带点“异味”或特殊物品,前备箱是独立空间,你用得着就用,没必要非得全员标配。对于那些特别喜欢长途旅行、露营的人来说,可能更在意前备箱能装多少桌椅板凳,那是实际需求;而城市普通家庭日常里,主要还是根本空间、性能和价格。

所以,问题又回来了,到底用户最在意的是什么?谁都不傻,买车的钱花得值不值,都是用脚投票的。你搞前备箱,如果真的是顺着车体结构,把多余空间变成储物区,那没话说,用户自然买账。要是刻意扩充,为了宣传硬塞进去但挤压了其它重要功能,那就是“鸡肋”。

车企们现在卷得厉害,明天不知道又会推出哪个新概念。但只要你真正关注购车的本质需求——安全性能要靠谱、续航能力要稳、座舱空间宽敞舒适、用车体验方便省心,其他附赠功能不管怎么宣,不如回归实用。前备箱就像买西瓜送个水果刀,虽说用起来挺方便,但真没必要因为它就多花冤枉钱。

所以我觉得吧,这种卷法,每家都有自己的一套说辞,宣传效果可能立竿见影。但你买车还是要问自己一句:究竟哪些功能是每天离不开的,哪些只是看着新鲜还没用过?把真正的需求摆在首位,其它光鲜亮丽的“噱头”就像家里墙角的装饰品,能用上是赚了,用不上也不会觉得吃亏。

反过来看,前备箱的热度说明了车企们已经到了拼细节、拼体验的阶段,但如果哪个车企为了做出“世界最大的前备箱”,结果把车做得又大又重,风阻升高,续航减少,那纯属给自己挖坑。概念可以卷,技术可以升级,功能要实用。

所以,前备箱再怎么“卷”,最后还得落地到实用性上。有就有呗,用得着就用,用不着就当附赠。真要买车,还是别被这些短期新鲜感绑架,你不如多看看电车核心三件套——安全、续航、空间,这些才是每天用得上的本事。前备箱,归根到底,只是个加分项,不是决定你幸福感的核心。车企之间能卷出花来是他们的本事,但你买车不妨还是有点自己的主见,看清什么才是对自己最有意义的。

你觉得呢?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