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新能源汽车的话题可以说是热度不减,特别是纯电动车和增程式电动车到底谁更好的争论,几乎就没停过。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增程式电动车就像一个偏科生,虽然它用油发电解决了续航焦虑这个大难题,但在充电这个科目上,好像总是比纯电动的同学慢半拍。
大家普遍觉得,买增程车嘛,图的就是个加油的便利,充电快不快,似乎没那么重要,也理所当然地认为它快不起来。
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如果现在有人告诉你,有一台增程式汽车,它的充电速度不仅不慢,甚至还能超过不少市面上的纯电动车,你会不会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可能要刷新很多人认知的新鲜事,主角就是最近一次充电实测中表现惊人的昊铂HL增程版。
这次实测的过程和数据,可以说是拳拳到肉,非常直接。
测试人员把这台昊铂HL增程版开到电量剩下33%的时候,连接上了超级充电桩。
刚开始,一切似乎都和预想的差不多,充电功率显示为21.5千瓦,这是一个很常规的数字,不快也不慢。
然而,就在电量刚刚跳到35%的一瞬间,惊人的一幕发生了,屏幕上的充电功率数值像坐上了火箭一样,一路猛冲,最后定格在了223千瓦这个数字上。
可能很多人对223千瓦这个数字没什么概念,我们不妨把它放到整个新能源车市场里来比较一下,这样就一目了然了。
目前市面上,我们常见的公共快充桩,功率大多在60到120千瓦之间。
很多主流的纯电动家用轿车或SUV,它们的峰值充电功率也就在150千瓦上下。
能够轻松突破200千瓦大关的,基本上都是那些采用了先进的800V高压平台的车型,通常这些车型的价格也相对较高。
现在,一台增程式汽车,做到了223千瓦的峰值充电功率,这已经不是简单地“追上来”了,这简直是直接冲进了纯电车型的“第一梯队”。
它用实实在在的数据,打破了“增程车充电慢”的固有印象,这背后展现出的,是中国汽车品牌在电池技术、电控管理这些核心领域里实打实的进步和技术自信。
当然,肯定有更懂车的朋友会说,峰值功率高不代表一直都高,就像短跑运动员,起跑再快,也不能一直用那个速度跑完马拉松。
充电也是一个道理,很多车型在刚开始充电时功率很高,但电量充到一半以后,功率就会出现明显的下滑,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充电速度跳水”。
那么,这台昊铂HL增程版的“耐力”又如何呢?
根据实测记录,这台车在充电过程中的表现,比它的峰值功率更让人佩服。
当车辆的电量从30%多一路充到80%这个区间时,它的充电功率始终能稳定地保持在178千瓦左右的高水平。
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绩。
要知道,电池充电的过程,越到后面难度越大,因为要保护电池的健康和安全,车辆的电池管理系统(BMS)会主动限制充电电流,所以功率下降是普遍现象。
而昊铂HL能在80%这样的高电量状态下,依然维持接近180千瓦的充电速度,说明它的电池温控系统和电控算法做得非常出色。
它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厨师,能用最猛的火候,在最短的时间内炒好一盘菜,同时还保证菜不会糊掉。
这种持续的高功率充电能力,对于用户的实际体验来说,意义远大于一个短暂的峰值。
它意味着在大部分充电时间内,车主都能享受到极速补能的快感,这才是真正的高效率。
说了一堆技术数据,我们再把它换算成大家更能直观感受到的续航里程,看看这充电速度到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多大的便利。
在这次测试中,车辆从续航显示117公里开始充电,仅仅过去了16分钟,也就是我们喝杯咖啡、刷几个短视频的时间,车辆的表显续航里程就增加到了332公里。
简单计算一下,16分钟的时间,实实在在地补充了215公里的续航。
这个速度,可以说彻底改变了增程式汽车的补能体验。
以前,开增程车可能更多地会依赖油,把充电当成是锦上添花。
但现在,充电变得如此之快,让“用电”成为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选择。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平时上下班通勤,一周可能也就开个一两百公里,周末去商场吃饭,把车往充电桩上一停,等吃完饭逛完街,接下来一周的电可能就都补够了,完全不用特意花时间去等待。
或者在节假日长途自驾,在高速服务区休息,上个厕所、买点东西的十几二十分钟里,车辆就能补充一两百公里的续航,让你能轻松抵达下一个目的地。
这种“随用随充”的便利性,让增程式汽车的纯电驱动模式变得更加实用,真正实现了“可油可电,无缝切换”,让用户既能享受到电驱的平顺安静和低成本,又完全没有里程焦虑。
测试的最后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
当车辆电量充到95%的时候,充电桩自动停止了工作。
这并不是设备出了问题,而是车辆自身的电池保护机制被激活了。
我们都知道,锂电池在快要充满的时候,内部的化学反应会变得非常活跃,如果此时还用大电流强行充电,就很容易对电池造成永久性的损伤,影响其使用寿命。
所以,一个聪明的电池管理系统,会在电量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后,主动结束快充,以保护电池的长期健康。
昊铂HL的这个设定,看似没有“完美”地充满到100%,实际上却是一种更科学、更负责任的做法。
它体现了厂家在设计产品时,不仅考虑到了眼前的性能,更考虑到了车辆全生命周期的可靠性和用户的长远利益,这恰恰是技术成熟和设计理念人性化的体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