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奔驰盖森:在中国,洞见汽车行业的未来

对话奔驰盖森:在中国,洞见汽车行业的未来-有驾

01、开启史上最强的产品和科技攻势

随着新能源势力的崛起,中国汽车市场已经成为全球车市的风向标。

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股份公司董事会成员、负责销售和市场营销的盖森每次来到这片汽车热土,总会被深深触动。他感慨道,这里的一切——从年轻活力的客户群体,到层出不穷的数字化创新,再到激烈的市场竞争,都给他以及奔驰带来无尽的灵感与前进的动力。

对话奔驰盖森:在中国,洞见汽车行业的未来-有驾

盖森热爱运动,尤其是竞技体育。在充满竞争的中国车市,他找到了运动场上的感觉——不断突破自我,追求卓越。

面对这样一个新品与新技术都快速迭代的市场,奔驰有自己的应对思路和逻辑——推出符合新一代消费者真正需求和奔驰严苛造车标准的下一代豪华代表作。

上海车展期间,奔驰携手全品牌28款车型亮相。其中,全新纯电长轴距CLA是奔驰在上海车展的最大亮点,技术配置全面升级。作为MMA平台首款国产车型,全新纯电长轴距CLA揭开了奔驰在华智能豪华电动化的新篇章。

这款车被称为史上最智能的奔驰汽车,搭载了奔驰全新自研的MB.OS架构,其中智能座舱、辅助驾驶功能域由中国团队主导研发,具备全场景智能辅助驾驶能力,比如高速导航辅助驾驶、城市道路辅助驾驶、自动泊车等功能。引入豆包AI大语言模型后,车机系统可以识别说话人的不同情绪,并给予相应反馈。

对话奔驰盖森:在中国,洞见汽车行业的未来-有驾

提升驾乘体验同时,奔驰也在努力将智能化应用于降低能耗领域。

基于800伏电气架构,全新纯电长轴距CLA在CLTC工况下续航里程可达866公里,这个水平在业内属于头部梯队。百公里能耗仅10.9kWh,充电10分钟可补能370公里,补能效率也不差。

追求智能化的同时,奔驰也在坚持自己的造车原则——安全底线。即便中国市场新车迭代的速度逐渐加快,奔驰依然坚持“安全为先”的第一原则,每辆车必须经历180多次实车碰撞测试,以及15000次的仿真模拟测试。

奔驰正在用自己的“奔驰标准”,诠释智能电动时代什么才是真豪华。

全新纯电长轴距CLA可视作奔驰迎接下一个赛段的全新开端。从这款车开始,奔驰将在中国市场开启一轮强大的产品和科技攻势,计划到2027年发布7款中国专属车型,覆盖从入门到高端的全细分市场。

对话奔驰盖森:在中国,洞见汽车行业的未来-有驾

在2025梅赛德斯-奔驰品牌科技日,除了全新纯电长轴距CLA,奔驰还拿出了重新定义MPV市场的Vision V概念车,展现了奔驰关于下一代产品的思考。盖森直言,能够从它身上看到2026年推出的量产车型的影子,特别是VLS,这将是奔驰全球和中国研发团队共同设计打造的豪华MPV,具备很多中国专属元素,也将是奔驰将MPV市场梳理得更细分的一款车型。

对话奔驰盖森:在中国,洞见汽车行业的未来-有驾

02、深耕中国,奔驰的“第二故乡”战略

2005年,第一辆国产奔驰汽车在北京奔驰工厂下线,这是奔驰在中国开启本土化生产的开端。在当时,没人能预知这个德系豪华品牌将在中国市场掀起怎样的风浪。

中国市场规模庞大,消费水平不断提升,已经成为奔驰在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官方数据显示,有超过930万中国用户注册了奔驰APP的数字账户——不限于奔驰车主,更广泛的中国用户群体正在了解奔驰、走近奔驰。

对话奔驰盖森:在中国,洞见汽车行业的未来-有驾

为了适应中国市场的变化,奔驰正努力将自己的根系向深处延伸。

两年前,奔驰率先在业内提出了“油电同智”的产品路线,打破“智能化是电车专属”的刻板印象。目前,北京奔驰工厂的生产线能够兼容燃油车与电动车生产,这种“油电共生”模式为其他传统车企转型提供了范本。

何以继续深耕中国市场?融合中国速度与奔驰标准,是奔驰面对新时代新挑战给出的回答。

一方面,加强本土研发。中国研发已发展为奔驰在德国总部以外,覆盖领域最全面的研发网络。在上海、北京两地,奔驰构建了双城研发中心的“创新双引擎”,成为新一代产品有力的技术源泉。比如,E级车的导航辅助驾驶系统由中国研发团队主导,从立项到交付仅12个月,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全新纯电长轴距CLA所搭载的全新自研MB.OS架构,其中智能座舱、辅助驾驶功能域都是由中国团队主导研发。

对话奔驰盖森:在中国,洞见汽车行业的未来-有驾

另一方面,为了加速智能化进程,奔驰选择与优秀的中国企业合作,这一现象折射出海外车企与中国科技深度协同的行业趋势。目前,奔驰已经与宁德时代、字节跳动等头部企业达成了合作。

更深层次的变化是,产品开发的核心逻辑也转变了。过去,海外车企的产品研发往往由国外团队主导,决策过程冗长且复杂,导致对中国市场的响应速度迟缓,错失了许多市场机遇。如今,这一模式已被颠覆,“东方研发,全球赋能”的新理念正在影响越来越多的外资车企。据了解,奔驰长轴距GLE SUV新车型将首次由中国团队主导研发,带来中国专属的舒适体验和先进智能科技配置。

过去,奔驰已经在中国市场投入了上千亿资金,未来,奔驰还要继续加大在中国的投入。去年,奔驰宣布与中国合作伙伴共同在华投资超140亿元人民币,用于陆续投产中国专属的全新纯电长轴距CLA、长轴距GLE SUV新车型,以及基于VAN.EA平台打造的全新豪华纯电MPV。

03、应对内卷,奔驰坚持长期主义

中国已经连续多年蝉联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去年销量突破了3000万辆,新能源渗透率连续多月突破50%。L2级辅助驾驶技术的渗透率在2024年上半年也突破了55%,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超过65%。技术迭代和消费者需求的双轮驱动,为车企创造了更大的增长空间。

这组数据令盖森忍不住感慨,“中国今日之动向正是全球(车市)未来发展的风向标”。奔驰也在以更严谨的态度,审视着这个全球最大、竞争最激烈的市场。

辅助驾驶无疑是近两年车企疯狂内卷的方向,但一味追求进度,有些动作难免变形。过于夸张的话术的确可以制造市场声量,却容易让人忽略背后的安全隐患。

面对眼下中国市场上,卷生卷死的辅助驾驶大战,奔驰有自己的态度。

盖森将中国市场的竞争视为一场“马拉松”,强调要以长期耐力应对市场发生的波动,反对急功近利的短期策略。

除了上文中提到近乎严苛的碰撞测试标准,奔驰内部还设有“安全委员会”,确保产品层面具备足够的安全冗余,沟通层面具备实事求是的准确性,尽可能避免产品隐患和客户误解。

在辅助驾驶领域,早在1986年,奔驰就通过了“普罗米修斯计划”启动自动驾驶研发。但无论是在研发、测试、量产,还是营销方面,奔驰都保持着严谨审慎的态度。比如,奔驰全场景智能辅助驾驶功能的开城节奏,是“测一城,开一城”,要在确保充分实地测试的前提下陆续开放,绝不让用户做“小白鼠”。

对话奔驰盖森:在中国,洞见汽车行业的未来-有驾

奔驰是“反向虚标”的实诚人,即使做到了100分,却宁愿只说90分,甚至80分。奔驰坚持技术冗余与安全验证,拒绝为短期市场热度牺牲长期口碑。

目前,有不少新能源玩家正在向高端市场进军,它们以颠覆性的技术、激进的定价策略、全新的产品定义,让中国汽车市场一度陷入价格战的泥潭。

但在快与慢的平衡中,奔驰选择为豪华注入长期主义的底色。

盖森将奔驰比喻为一个十项全能型的运动健将,样样都强。在设计、工艺、安全、智能等维度要全面均衡,而非单一项目有突破。

构建产品、品牌、服务稳定的三角模型,是奔驰传递豪华本质的体现。

在中国,“奔驰标准”也体现在服务层面。奔驰将工匠精神注入服务体系的毛细血管,从入门技师到系统内最高阶的诊断专家,需要经历上千小时的培训课程、5000台实车操练,整个过程大约需要9年。经过这样严苛的养成体系,造就了奔驰在华系统内超过870位顶级技师,为所有奔驰用户提供专业的售后服务。

这种对长期主义的追求,同样体现在与经销商的合作关系中。市场好的时候,双方走得比市场快一点,市场不好的时候,退得比市场慢一点。尤其是在当下市场艰难的情况下,少犯错就能赢到最后。

尽管中国市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狂奔,但奔驰有自己的节奏和准则。以更长的维度去观察这场造车马拉松,时间会给出答案。


作者 | 杨十二,编辑 | 新言,图片来源 | 视觉中国,本内容来自财经天下WEEKLY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