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朋友在汽车零部件厂上班,他说他们给某新能源车企供货,合同上写着60天结账,但实际呢?光是验收就要拖一个月,验收完了开票又拖半个月,最后钱到账得等到三个月后。更离谱的是,车企给的不是现金,而是那种要等半年才能兑付的票据。朋友算过账,光是利息成本就把利润吃掉了,最后算下来,他们给车企供货反而亏钱。
其实车企自己也挺难的。比如比亚迪,应付账款都快2500亿了,现金流根本撑不住。他们要是真按60天结账,得一下子多掏1200多亿,这钱从哪来?很多车企现在日子都不好过,利润越来越薄,连卖一辆车都赚不了几个钱。你看最近买车,随便都能打九折,车企为了活下去,只能把压力转嫁给供应商。
供应商们更惨。他们要是敢跟车企较真,订单立马没了。现在汽车零部件厂多得是,你不干总有人干。有个供应商跟我说,他们公司专门派了项目经理盯着车企的流程,结果发现合同审批环节根本找不到人签字,有时候等个回复得等半个月。更别说有些车企连流程都没改,还是老样子。
工信部倒是开了个线上投诉窗口,但供应商们都不敢用。为啥?怕得罪车企。就像我朋友说的:“我们只能等车企发通知,真要是车企不配合,连饭碗都保不住。”这种强弱关系根本没法改变,供应商只能认栽。
其实这事背后的问题挺复杂的。车企想省钱,供应商想活命,政策想管好中间环节,但谁都动不了谁。比如赛力斯用了数字化系统,账期确实短了,但这种企业毕竟是少数。大部分车企还在用老办法,流程拖沓不说,还总找理由拖延。有供应商算了笔账,现在平均要等半年到一年才能拿到钱,这哪是什么账期改革,根本是变相压榨。
最近听说有个空气悬架供应商的老总写了篇文章,说他梦想供应商送货后一个月内就能收到现金。但现实呢?现在连60天都做不到,这梦想怕是得再等十年。车企要是自己都快撑不住了,哪还有心思管供应商的死活?
最讽刺的是,车企一边喊着要创新,一边还在用几十年前的老套路。供应商们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能多接点订单就不错了,哪敢谈什么公平?你说这行业什么时候才能改过来?我看短时间内别指望了,毕竟谁让车企手里攥着订单呢。
现在连经销商都快扛不住了,库存堆成山,折扣打得厉害。车企自己都快散架了,哪还有余力照顾供应商?这场所谓的账期革命,说白了就是纸上谈兵。除非车企先把自己的问题解决了,不然什么60天账期都是空话。
我有个表哥在车企干财务,他说现在车企应付账款周转天数平均得180多天,供应商的钱拖着不付,车企自己也能多周转几笔。这种恶性循环,除非政策硬性规定,否则没人愿意主动改变。但政策再严,供应商敢不敢举报?敢不敢得罪大客户?这问题根本没解决。
说到底,这事就像个死结。车企没钱,供应商没活路,政策卡不住脖子,最后倒霉的还是整个产业链。你说这账期革命到底能成吗?我看还得看车企自己能不能先活下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