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置信!央视携手懂车帝搞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智能驾驶夜间测试,结果让国产车集体“考砸”。三十六款车型,有一半以上无法安全避开施工区的障碍卡车,这下车企们“攒硬件、拼参数”的营销童话被现实打碎得丁零咣啷。屡次被强调的辅助驾驶安全性,和宣传册里那个无所不能的“智能”形象,像漏气的气球,一戳就瘪。消费者该醒醒了,别让动辄炫目的参数和动情的PPT把自己骗进沟里。
这场测试暴露的不仅仅是一两个车企的技术短板,更像是智能驾驶行业顽疾的堂而皇之的自曝。中国自动驾驶行业长期高举“堆传感器、大模型”的大旗,自信满满地认为有激光雷达摄像头加持就是宇宙最强,产品介绍能吹成“软硬通吃,秒杀海外”。可现实却啪啪打脸,激光雷达在几个障碍卡车模型前集体哑火,说明你吹嘘的“高配传感器”根本经不起实际道路场景的检验。花钱堆出来的数据,也许能让配置单漂亮一点,却无法替代算法的灵魂。理想L6一头撞上障碍物,问界M9近距离追尾,这些现场翻车的案例,无一不是算法思路本身有重大bug:不能判断障碍物的真实性和危害性,再豪华的硬件也是无用武之地。
更有趣的是,一些车企不仅没想着查找自身问题,还义正词严地质疑测试“条件不公平”。但你质疑归质疑,能不能给出自己的测试结果来辩驳?嘴上说得激昂,实则不敢晒客观数据,私下偷偷拉关系要求“下架视频”——这种做派只会让大家更觉得你心虚。把消费者当傻子,就是把自己往火坑里推。当下,监管部门也坐不住了。公安部速速拟出台监管新规,正是对行业自律失效的有力回击。照这个趋势,智能驾驶恐怕离“全国小学生操作”还早得很。
再说消费者最关心的安全。在各种PPT和十秒短视频里,什么“自动紧急制动距离130米全球领先”,到了发布会后转身缩水成60米,标语不变,车跑不过话。毫米波雷达加摄像头的“多维度感知优势”,听起来高大上,实测下来该撞还撞。那些号称实验室通过率百分百的无敌产品,一到实操环境,秒变路人甲。你披着实验室白大褂穿梭在数据云朵里,马路上是千变万化的现实世界——命运关头,虚假的安全感比油门更危险。美国NHTSA报告指出,76%的自动驾驶事故源于系统对障碍物的误判。这一次测试印证同类问题铁打不动,看得出这不是“体制独有”,而是真正的全球性技术天花板。你盯着人家“做表面”,还不如好好研究一下刹车管用。
当下车企们忙着参数比拼,其实消费者更应该问一句,你敢说清楚功能边界吗?你是不是在营销红利里自嗨,留下一堆隐形雷区让用户无意间踩爆?安全的冗余设计,永远比流量口号更值得信任。毕竟,智能驾驶不是电竞比赛,命可不容儿戏。
本轮测试最讽刺的是什么?不是哪台车“躲不开”,也不是哪个品牌偷偷篡改“全球领先”换成“持续进化中”。最有趣的是,平日里扬言“激光雷达吊打摄像头”的厂家,一到夜间施工工地就集体露馅,像高考生进了考场智商集体拉闸。满身的传感器和摄像头,算法拉胯时无非是黑夜中的摆设。真心要测试智能驾驶,请车企新发布会上摆个假障碍卡车,让CEO自个儿坐车里直播通过,看看谁真正玩得起。毕竟,消费者需要的不是画大饼,而是真正能应对复杂场景的产品。
别再把盲盒车和“黑科技”混为一谈,今天能避钢筋桶,不代表明天不怼塑料卡车。智能驾驶若还着迷于堆料和吹牛,不如回归基本功,让安全成为常识,让创新回归理性。好戏刚刚开场,谁还敢一味唱高调,谁就会第一个被现实教做人。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