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造车风波
从小米在手机圈里被称为“性价比之王”,到如今在造车领域成了“信任危机的主角”,这变化简直快得让人措手不及。2025年10月,小米集团单月市值直接蒸发了超过2800亿港元,创下了上市以来最大的单月跌幅。更糟糕的是,他们第一款主打的车型——小米YU7,退订率竟然飙升到了19%,有242个准车主因为“等车时间太长、定金不能退”而集体起诉。这场从资本市场的狂欢,突然变成口碑崩塌的灾难,不仅让小米跨界造车的光环彻底破灭,也暴露出新势力车企那种“靠流量冲销量”的思维,跟传统汽车行业的规律之间,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订单与交付严重脱节
小米YU7的“订单泡沫”其实早就露出了苗头。这款车刚上市那天,订单量就飙到了28.9万辆,当时市场都惊呆了,觉得小米又要创造奇迹了。但没想到,第一个月实际交付的车才6024辆,订单和实际交付之间差距太大,直接让很多用户陷入了“等车焦虑”。
更让人火大的是,小米打破了行业里“先交车再结清尾款”的常规做法。车子还没下线、交付时间都没说清楚,就催着准车主在7天内付全款尾款,不然定金就不退了。与此同时,工厂却优先生产利润更高的高配车型,结果变成“先买先得”变成了“先贵先得”。
有用户就吐槽说:“花15万订车要等50周,花25万买高配反而能提前提车,这哪是卖车啊,分明是在搞区别对待!”
小米造车信誉危机
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正在慢慢掏空小米多年来积累的品牌信誉。以前在手机行业,小米靠“高性价比+透明售后”赢得了不少用户的心,大家也一直觉得小米是“用户至上”的代表;但自从跨界造车之后,它的策略就变得有点“矛盾”了:一方面用“极致性价比”来吸引普通消费者下单,另一方面却在生产上优先考虑高配车型,让基础版的用户感觉被冷落了;一边说“快速交付”,一边又让用户等得望眼欲穿,迟迟拿不到车。
更严重的是,当用户遇到问题维权时,小米既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交付时间表,也没有对“定金不退”这种强硬条款做出任何调整,这种“冷处理”的态度,让越来越多的准车主选择退订。这也让资本市场开始质疑小米造车的能力——从宣布造车那天股价只涨了0.59%,到后来发布自动驾驶技术、工程车下线这些关键节点,二级市场的反应都很平淡。资本的“用脚投票”早就预示了今天这个局面。
造车思维与手机不同
其实更深层的问题是,小米好像还没搞清楚“造车”和“卖手机”到底有什么本质的不同。手机行业更新快、供应链成熟,只要把资源整合好,再定个有竞争力的价格,就能迅速打开市场。但汽车就不一样了,它涉及研发、生产、供应链、售后整个链条,周期长、投入大,用户对“能不能按时交车”、“售后有没有保障”这些要求比手机高太多了。
小米现在还是用做手机的思维来造车:靠流量和营销去抢订单,却没考虑到自己的生产能力跟交付节奏能不能跟上;还用“定金锁单”的方式来提前回笼资金,这其实是违背汽车消费的基本逻辑的。这种“重营销、轻履约”的做法,在汽车行业根本走不长远——毕竟,买手机可以等一个月,但买汽车要等一年,还要先付全款,谁愿意这么干?
现在的小米汽车,正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交付越慢,退订越多,市值就越跌。想破局,光靠“加快生产”远远不够。首先,得正视用户的实际需求,要么明确交车时间,取消那种“还没交车就收全款”的不合理条款;要么给那些等车的用户一些补偿。其次,得放弃那种“流量思维”,尊重汽车产业的规律,不能急功近利。要透明地公布生产进度,制定公平的提车规则,慢慢重建用户的信任。
最关键的是,小米得明白,汽车不是简单的“性价比产品”,而是对“履约能力”和“服务体验”的综合考验。一旦失去了用户的信任,就算品牌再响亮,也撑不起千亿级的造车梦。
跨界造车难题
小米造车遇到的难题,其实也是很多跨界进入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新兴势力共同面临的困境。在新能源汽车这条赛道上,光靠“流量”能快速拿到订单,但真正能留住用户的,是“兑现承诺”的能力。如果只顾着玩数据、搞热闹,忽视了产业本身的规律和用户的实际需求,再大的“神话”,最后也撑不住,终究会崩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