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耐力测试,谁是真王者,还是营销噱头

最近,咱们的汽车圈子可真是热闹非凡,尤其是新能源车这块,感觉每天都有大新闻。

前脚小米的新车SU7刚搞了个所谓的“24小时耐力测试”,跑出了一个让人咋舌的近四千公里成绩,后脚小鹏汽车的老总何小鹏就公开表示,听了雷军的建议,也要给自家的新款P7来上这么一出。

这一来一回,可把大伙儿的目光都吸引过去了。

电车耐力测试,谁是真王者,还是营销噱头-有驾

很多人可能心里都在犯嘀咕,现在的电动车都这么厉害了吗?

连续跑上一天一夜,这性能也太强悍了。

是不是说,电动车的技术已经成熟到我们完全不用担心,可以放心大胆地买了?

这事儿,咱们作为普通老百姓,确实得好好琢磨琢磨,这到底是真正的技术实力的展示,还是一场精心策划、演给咱们看的营销大戏。

咱们得先弄明白一个基本道理,就是电动车和咱们以前开的燃油车,它的“心脏”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燃油车那个年代,搞24小时耐力赛,那可是真刀真枪的考验。

你想想,一台汽油发动机,里面是上千个精密得不得了的金属零件,活塞、连杆、曲轴、齿轮,在高温高压下以每分钟几千转的速度疯狂运转,互相摩擦、碰撞。

让它这么连轴转24个小时,对材质、润滑、散热都是极限中的极限,稍微有点差池,就可能直接“爆缸”趴窝。

所以那时候的耐力赛,是对一个国家整个机械工业水平的终极拷问,含金量非常高。

但是,电动车的核心动力,也就是电机,它的工作原理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电机这东西,结构上比燃油发动机简单太多了。

它没有那么多复杂的、需要不断摩擦运动的部件,主要就是靠电和磁的力量来驱动转子旋转,产生动力。

它的运动部件数量,可能连燃油发动机的二十分之一都不到。

这就好比一个结构复杂的机械手表和一个简单的石英表,只要有电,石英表就能一直稳定地走下去,它的“耐力”是天生的。

所以,让一台设计优良的电机,在散热系统正常工作的情况下,持续高速运转24小时,对它来说真的算不上什么“极限挑战”,更像是一次强度比较大的“常规体检”。

行业内部的数据早就表明,主流的电动车电机,在实验室的台架上,可以顶着最高转速连续跑上五百个小时,性能都不会有什么明显下降。

电车耐力测试,谁是真王者,还是营销噱头-有驾

五百个小时,那可是二十多场“24小时耐力测试”的强度了。

所以说,车企拿电机能连续跑24小时这件事大做文章,其实是利用了我们普通人还停留在燃油车时代的认知惯性,把一个本来难度没那么大的事,包装成了一个技术上的巨大突破。

好,既然电机这边稳得很,那测试的压力是不是就全落到电池身上了?

没错,你看他们宣传的难点,什么续航长、充电快、散热好,条条都指向电池。

但这恰恰是整个测试最站不住脚的地方,因为它忽略了一个最关键的问题:电池的个体差异性。

这个怎么理解呢?

咱们打个比方,一个完整的电池包,其实是由成千上万个小电芯组成的,就像一个用很多块木板箍起来的木桶。

这个木桶能装多少水,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

电池也是一样,即使是同一批次、同一条生产线上下来的电芯,它们的容量、内阻等性能,也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完全一样,总会有那么一点点微小的差别。

平时我们正常用车,一天充一次电,慢悠悠地开,这点细微的差别你根本感觉不到。

但是在这种24小时不间断高速行驶,还要进行几十次快速充电的极端模式下,这些微小的差异就会被无限放大。

那个性能最弱的“短板”电芯,会最先扛不住,温度最先升高,容量衰减得最快,最后拖累整个电池包的表现。

有实验室的数据就证明,同一批次的电池,在连续快充几十次之后,容量衰退的程度差别可能很大。

这就意味着,车企在测试中跑出的那个漂亮成绩,很可能只是“那辆测试车”上“那块体质特别好的电池”的个别表现。

你和我去店里买到的量产车,电池性能可能就没那么“幸运”,在同样极端的情况下,表现可能相差很远。

所以,这个测试结果,对于我们广大消费者来说,其实参考价值是打了很大折扣的。

更重要的是,这种测试方式本身对电池就是一种严重的摧残。

电车耐力测试,谁是真王者,还是营销噱头-有驾

你想想,在一天之内,让电池经历几十次大电流的快速充放电,这就像让一个人跑完马拉松不休息,马上又去跑百米冲刺,如此反复几十次。

这种操作会对电池内部的化学结构造成不可逆的损伤,比如会产生一种叫做“锂枝晶”的东西,它像针一样会刺穿电池内部的隔膜,不仅会永久性地降低电池容量、缩短寿命,严重时甚至可能引发安全问题。

这是一种典型的“破坏性”测试,是以牺牲电池的长远健康为代价,来换取一个短期内亮眼的数据。

这和我们普通人日常用车的情景完全脱节了。

我们谁会一天开上几千公里,还快充几十次呢?

我们更关心的是,冬天开车续航会打几折,出远门在高速服务区能不能顺利充上电,这辆车开个五年八年之后,电池还剩下多少电量。

用这种极端测试的数据来指导我们日常购车,显然是不合适的。

说到底,这股“耐力测试”的热潮,反映的是现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实在是太激烈了,已经到了“内卷”的程度。

当大家的续航里程、加速性能、车内屏幕这些常规参数都做得差不多的时候,车企就急需找到一个新的、能吸引眼球的宣传点。

小米就开创了一个新模式,它把复杂的技术解读,变成了一个简单粗暴、有视觉冲击力的事件和数字,比如“24小时跑了多少公里”,这很容易被记住和传播,营销效果确实好。

但这种营销逻辑,正在把行业引向一个不太健康的方向。

一方面,测试的标准其实很模糊,比如他们说的“平均时速二百多公里”,到底有没有刨除中间充电的时间?

测试场地的天气、风速等因素有没有严格控制?

这些都会影响最终结果的含金量。

另一方面,过度强调这种极端性能,可能会误导消费者。

这会让大家觉得,好像一辆电动车的好坏,就看它能不能在赛道上跑得远,而忽略了日常使用中那些更重要的品质,比如可靠性、安全性和经济性。

小鹏选择跟进,或许也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的一种无奈之举,毕竟新车上市需要热度。

但我们作为旁观者,更希望看到的是,我们中国的汽车企业,能把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提升电池品控的一致性、优化续航里程的真实性、加快充电网络的建设这些更实在、更能解决用户痛点的地方。

我们国家的汽车工业发展到今天,技术上已经非常值得骄傲,下一步更应该做的,是回归用户的真实需求,用实实在在的体验和可靠的品质,去赢得长久的信赖。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