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里差不多两个人就有一辆摩托,这不是夸张。2019年,越南两轮车保有量超过6000万,年销量破300万,是真正的出行大动脉。更惊的是,二十多年前,这条“钢铁河”几乎被中国制造染红,最高占到八成份额,出口额冲上19.2亿。可风向一转,红潮退到只剩1%。谁把市场敲开,又是谁把市场拱手让出,这个故事不只是买卖,更像一面照妖镜。
日本的贵和中国的便宜,先摆桌对峙。一边是本田一台100cc要卖2100美元,另一边是中国同类型只要700美元,差不多三分之一的价。买账不买账,越南街头给了答案:一开始排队买低价。可矛盾也埋下了种子,便宜背后到底是良心价,还是偷工减料价。谁赢到最后,账不是马上算得清。
时间回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厂商嗅到机会。路窄坡多、油贵税高,摩托是越南家家离不开的工具。重庆力帆把样车带去河内参展,摊位前人挤人,经销商提着现金抢代理。到2002年,重庆对越出口做到3.2亿美元,街头能见到一串串“LIFAN”“QINGQI”的标识。机修店老板说那会儿忙得转不过身,换件方便,价也实在。年轻人夜市巡游,农户运稻谷,外卖骑手穿巷而行,低价车像春风一样灌进千家万户。日本品牌则坚持高价高质,说的是少修省心。消费者一度站在便宜那边,心里却也在打鼓:省下来的钱,会不会日后花在修车上。
表面看风平浪静,中国车铺满大街,似乎天下太平。可市场太好做,国内几十家厂商一起冲进来,开打价格战。你卖700,我喊650;你送头盔,我送机油。利润被一轮轮往下挤,力帆一台车只剩几十块钱利润,已经接近不赚钱了。利润薄到透光,成本就被拿手术刀。钢材从厚变薄,车架轻撞就变形;链条用劣质钢,三个月就生锈拉断;发动机减少工序,散热差到尴尬。越南湿热,半年掉漆,一年异响,两年大修。骑手吐槽:雨天骑两次就漏电,喇叭哑掉,刹车还发懵。这不是个例,还是连锁反应。有的企业为了抢生意,开始“下绊子”:给对手配件供应商塞钱,混入不合格件。力帆查到一批去河内的化油器密封胶不达标,上车就漏油;轻骑发往岘港的螺栓尺寸小了0.5毫米,根本拧不紧。追踪发现本地代理被竞争对手买通。经销商苦,消费者更苦,骂声压过了马达声。到2004年,越南政府出手,把进口关税从30%一下拉到100%,同时抬高认证门槛,一车要交十几项检测报告,标准一严,不合格就退。中小厂本来就没利润,这一刀下去,仓库压货,现金流断裂,纷纷关门。此时市场上又冒出另一种说法:输给日本是技术代差。听上去有道理,但真相比这复杂。技术是门槛,口碑是生命,便宜不是原罪,失信才是要命。
真正的反转不在日本标签,而在中国企业的短视。前面的伏笔一起爆发:价格战、偷工减料、互相绊脚,再加上关税与认证合力施压,市场反噬来得很快。日本品牌悄悄走了另一条路,本田在越南建起完整生产线,零件九成都在当地造,成本下来了,质量没掉线。网点一路铺到乡镇,换火花塞、调链条,随时有人理。雅马哈坚持高价策略,但把“十年无大修”这个点敲到脑门上,还做免费检测。消费者一算心里账:今天多花点,后面省心省事。到2006年,日本品牌重夺主导,本田一家的份额接近八成。2016年,中国摩托在越南的份额掉到1%。红色招牌一块块拆下,换成白色的“Honda”。经销商也换了阵营,这不是一场热闹的技术对抗,而是一场自伤式的退场。那句“不是对手强,而是自己乱”落地有声。
故事看似走到句号,越南街头却开始安静中变天。2023年燃油摩托销量下滑近18%,电动两轮逆势上涨35%。剧情翻篇,中国品牌卷土重来,不过换了赛道。雅迪在2019年就把工厂落在越南北江,先扎根再谈市场。针对山多路烂,把减震弹簧加粗;对付雨多水涩,把电机密封做到IPX7,泡水半小时也不怕。价格不再砍到骨头,一台车和日系燃油差不多,但主打用车账:一回充电约0.25元,百公里比燃油省八成。更重要是服务,三百多家门店铺开,承诺24小时上门,河内郊区备件仓说走就到,电池、控制器当天搞定。河内骑手的体验是:骑两年没出大问题,店里还会主动回访,比当年的燃油车踏实。结果很直观:2023年雅迪在越南卖出超10万台,再投1亿美元建第二家工厂,计划年产200万台。市场份额来到约四分之一。中国摩托产业也换了底色,全国年产量超过两千万台,连续二十年出口第一,2024年出口创汇87亿美元。风口很热,但新问题并不比当年少。雨季长、电池涉水虽有标准仍要经受长期考验;电价波动、充电桩覆盖、社区管理,各地政策差异会不会让成本重新抬头;电池回收、旧车置换、标准互通这些细活,做不到位,口碑还会受伤。东南亚本地品牌在成长,日系可能拿出混动方案,竞赛节奏更快。此时谁再喊“低价横扫”,就是往回头路上踩坑。把售后网点扎实,把技术走通,把供应链稳住,这才是下一程的硬功夫。
直说吧,靠价低一把冲锋的时代已经过去。有人还在吹“低价是王道”,还在夸“敢砍价就是真英雄”。听上去很燃,其实是在把当年的教训再翻炒一遍。销量冲上去容易,信任跌下来更快。故事里最大的矛盾是:开头靠便宜拿市场,结尾靠品质才能留市场。要是真觉得当天省下那几十块就是胜利,那就是在拿长远把短线换掉,表面赢,实则亏。给这一套点个赞,只能算假装夸奖的提醒:少玩小聪明,多攒真本事。
到底是继续走“便宜铺量”的老路,还是咬牙把“品质与服务”做到极致,宁可慢点也不再回头。有人说低价最有效,能迅速做大盘;也有人说品牌一旦砸口碑,花十年都补不回来。你站哪一边,愿不愿意为少修几次、多跑几年,多掏那点起步钱,还是更愿意先图一时便宜再说,评论区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