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让我以一个汽车爱好者的身份跟你聊聊这件事,倒还真有点话说。我平时对车不算是特别痴迷,但一些老牌子的故事,总容易多看两眼。这次看到莲花的新款车发布,心里不禁感慨起来:在如今疯狂追流量的汽车市场,莲花选择了坚守自己的路,真是有点与众不同。
那天发布会是在上海西岸穹顶剧院,据说场地挺有艺术气息,不像很多车企搞发布会就是铺张气派那一套——这种调调,倒挺符合莲花的气质。新车 EMEYA 和 ELETRE 的售价也不低,定在 53.8 万和 55.8 万元起,显然不是面向大众群体,而是为那些真正懂得驾控乐趣的人准备的。莲花的车一直讲究操控,这点是它的根本,不管是过去那些燃油车、赛道上的经典,还是转型电动车后的表现,都紧紧围绕这一核心。用他们的技术来对抗浮躁时代,这思路确实挺特别。
提到技术,莲花坚持的 6D 数字底盘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我记得采访中他们的总裁钦培吉还分享了一个很个人化的小故事——他说自己特别容易晕车,尤其是坐电动车时更强烈。这事乍一听是个笑谈,但确实点出了根本问题:如今很多电动车只追求屏幕大、配置酷,却忽略了最基础的驾乘舒适性。可能不少人都感同身受吧,那种急加速、猛减速的失控感,不管多炫的智能配置也掩盖不住。
莲花没有放弃传统燃油车时代的底盘调校经验,而是把这些经验和现代数字化技术结合,开发出这套可智能调整的 6D 数字底盘系统,可以理解为一种既硬核又细腻的操控手法——在驾驶过程中,它会根据不同情况快速调整让车子既能稳妥又能灵动。这个坚持特别不容易,因为底盘调校并没有大众能立刻感知到的那种炫目效果,讲起来也不如零百加速能吸引眼球,但莲花就是选择认认真真做这种看似“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这么一听,觉得技术讲得有点过了头。但钦培吉说得没错,莲花天生就是操控品牌,操控几乎刻在它的基因里。从 EVIJA 到 EMEYA,从燃油到电动,这家公司始终都在用行动强调自己是谁,做什么。这种反流量经济时代的坚守,说实话挺让人钦佩的。就像他说的,中国人活得累,很少有人为自己去买这样一台纯粹的“为驾控而生”的车,但正因为需求少,反而更显得它的定位独特。
不过话又说回来,技术再过硬,市场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尤其在讲流量至上的时期,那些深度技术怎么被大家感受到,确实挺难。你看目前汽车广告讲大屏续航就是因为通俗易懂,不需要体验就能响亮地传递信息。说操控呢?要开,要坐,细细揣摩才能真正理解。对于莲花来说,这确实是推广中的痛点。但他们依然坚持,不愿迎合浮躁趋势。这种坚守,不仅是市场策略,也是品牌信念吧。
聊到海外市场,这也是汽车企业无法绕开的话题。钦培吉提到一个细节:他跑亚太、中东等市场,发现这些地方的变化没中国那么快,像欧洲、美国市场还是更偏传统。对莲花这类强调驾控体验的品牌来说,这些地方可能反而更是机会。毕竟莲花强调的操控性能和深厚底盘技术很契合那些汽车文化深厚的地方需求。但是怎么找到切入点?钦培吉提出了一国一策的策略,尊重当地文化,同时保持自己品牌的调性。这听着简单,实际操作时却没那么容易。
与其说这次发布是两款新车的亮相,不如说它是一种价值宣言吧。莲花通过这些硬核底盘技术,主动双层尾翼,稳定杆,告诉消费者:我们和那些搞“冰箱、彩电、大沙发”的车企不一样。这样的选择可能不会带来销量上的快速突破,但却深深地抓住了品牌的内核——原创精神。这才是一个品牌的长远命脉。
最后听到钦培吉提他对营销的理解,我觉得他这话特别透彻。他说,没有一款产品可以成为“六边形战士”,而消费者记住一个品牌通常是因为它某方面特别突出,而不是面面俱到。莲花就是在「操控」这个点上做到了极致,并不是靠“我什么都强”这种模糊定位去竞争。说得有点理想化,但细想也是,这世道变化这么快,越是能坚持自己的人,留下的东西反而更有价值。
从这件事上,我想到了我们的生活——在一个追求流量和速成的年代,坚持去做那些“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也许才真正值得被大家记住吧。莲花的故事,还挺让人反思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