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汽车计划裁员2万人,昔日巨头缘何陷入困境?

近日,一则重磅消息在汽车行业掀起波澜:日产汽车计划全球裁员约2万人,约占员工总数的15% 。

日产汽车计划裁员2万人,昔日巨头缘何陷入困境?-有驾

这一决策背后,是日产汽车深陷经营困境的无奈之举,曾经辉煌一时的汽车巨头,如今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从财务数据来看,日产汽车的状况不容乐观。

预计在截至2025年3月的财年中,其净亏损可能高达75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365亿元),创下公司历史新高。如此巨额的亏损,让日产不得不采取激进的成本削减措施,裁员便是其中关键的一环。

在销量方面,日产同样表现不佳。

2024年,日产全球销量仅为335万辆,同比虽微降0.8%,但下滑趋势已逐渐显现。

而在其重要的市场——中国,销量暴跌12.2%,降至69.7万辆,近乎腰斩。

曾经在中国市场,日产凭借轩逸、天籁等车型收获不少消费者青睐,可如今,随着本土品牌崛起,其市场份额被不断挤压。

在美国市场,日产销量也未能幸免,尽管整体增长3.3%,但与竞争对手相比,表现仍显逊色,且工厂稼动率仅57.7%,远低于行业盈亏平衡点80%的标准。

造成日产汽车如今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在战略层面,日产在市场策略上出现了严重失焦。

在全球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的浪潮下,日产却未能及时调整战略,在电动和混动车型的布局上落后于竞争对手。

在中国市场,比亚迪、吉利等本土品牌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而日产的新能源车型不仅数量有限,且技术和性价比也不占优势,导致其在SUV和轿车市场的份额被逐渐蚕食。

在北美市场,日产过于依赖传统燃油车,面对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需求的日益增长,未能及时推出有竞争力的产品,错失了市场发展的先机。

管理层的动荡也是影响日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从戈恩时代的高速扩张到后来的内讧与分裂,日产的管理文化逐渐失去方向。

2024年11月,日产与本田的经营整合谈判破裂,前社长内田诚黯然退场。

新任社长伊万·埃斯皮诺萨接手的是一个内部决策效率低下、产品规划滞后、研发投入被压缩的烂摊子,这使得日产在全球竞争中逐渐处于下风。

在技术研发上,日产在电动车领域的落后是其最大的痛点。

曾经凭借“聆风”领先全球的日产,如今却被特斯拉和比亚迪远远甩在身后。

原计划投资1533亿日元、得到政府557亿日元补贴的北九州市LFP电池工厂,本是日产重振EV雄风的关键一步,却因公司现金流吃紧而取消。

这不仅让日产错失了在电动车市场的发展机遇,也导致其品牌影响力持续下滑。

日产汽车计划裁员2万人,是其为改善经营状况、应对危机的无奈之举,但这仅仅是迈出的第一步。

未来,日产需要在优化产能结构、关闭低效工厂、剥离非核心业务的同时,重振新能源汽车战略,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竞争力,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重生”。

(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