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Optimus明年量产10万台欲称霸全球?国产军团如何绝地反击?

特斯拉Optimus明年量产10万台欲称霸全球?国产军团如何绝地反击?-有驾
图片

作者:秦风

具身智能观察室

公众号:EmbodiedAI_2025

今年7月,马斯克在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特斯拉第三代Optimus(V3)设计已于近期完成,“拥有人形机器人所需的所有自由度”,且“无需根本性改变”,重点优化了协调性与复杂任务执行能力(如叠衣服、照顾小孩等家庭场景)。

据悉,其量产规划为:2025年特斯拉内部目标是生产1-1.2万台零部件,2026年计划实现10万台量产,2027年产能提升至50万台/年

此外,OptimusV3将全面复用特斯拉汽车技术,如FSD的视觉算法、Cybertruck的48V低压架构。目标量产成本低于25,000美元,远低于传统人形机器人。

特斯拉Optimus明年量产10万台欲称霸全球?国产军团如何绝地反击?-有驾
图片

Optimus机器人核心优势:技术闭环+生态赋能

国内机器人产业链上,不少企业都将特斯拉Optimus机器人作为对标竞品。作为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标杆,Optimus机器人的确有其过人之处。其核心竞争力源于特斯拉在自动驾驶、AI大模型及汽车供应链的长期积累,形成了“技术闭环+生态赋能”的独特优势。

1. 技术整合:全栈自研与跨领域迁移

Optimus依托特斯拉FSD系统和Dojo超级计算机(该项目今年8月已停止)的强大算力,实现了视觉感知、决策规划与运动控制的深度协同。

其硬件设计与软件算法直接继承了特斯拉在汽车领域的成熟技术。例如,通过2D摄像头收集环境数据,利用FSD的视觉算法识别物体,再通过强化学习优化动作轨迹。

这种跨领域技术迁移大幅降低了研发成本,同时保证了系统的稳定性和迭代效率。

2. AI与自主决策:从“预设动作”到“自主学习”

Optimus的核心突破在于AI驱动的自主决策能力。其搭载的多模态大模型可通过人类视频学习复杂任务,并通过强化学习不断优化动作精度。

更关键的是,Optimus具备“从失败中恢复”的能力——例如,当放置物品出错时,能自行调整策略并重新完成任务。这种自主纠错能力依赖于特斯拉的海量训练数据。

3. 硬件与成本控制:汽车级标准与规模化降本

Optimus的硬件设计遵循汽车级可靠性标准,例如线性执行器采用行星滚柱丝杠,具有自锁功能强、避免断电瘫倒等情况;旋转执行器用“电机+谐波减速器”组合提供高扭矩,同时通过四连杆机构优化力学效率。

通过规模化量产推动成本下降,目标售价低于2万美元,远低于当前多数机器人的成本。这种“汽车级硬件+规模化量产”的模式,使Optimus在可靠性与成本控制上具备显著优势。

4. 生态与应用场景:全球品牌与场景验证

特斯拉的品牌影响力与汽车生态为Optimus提供了天然优势。

例如,Optimus首先部署在特斯拉工厂,通过真实工业场景,诸如电池搬运、质检等验证性能,再逐步扩展至家庭服务。

这种“从工厂到家庭”的渐进式落地策略,降低了市场风险,同时借助特斯拉的全球供应链,进一步压缩了零部件成本。

国产机器人的追赶者:差异化技术路线与潜力企业

尽管Optimus目前领先,但国内企业凭借细分领域的技术突破本土供应链优势场景化落地能力,正在加速追赶。

最具潜力的企业包括优必选、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星动纪元千寻智能,它们的技术路线各具特色。

1. 优必选科技:工业级量产与高精度运动控制

作为“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的Walker S系列聚焦工业场景,核心优势是全栈自研的运动控制高精度关节模组

Walker S2机器人拥有52个自由度关节设计的仿生躯体,远超Optimus的28个自由度。其搭载的第四代工业级灵巧手,可实现亚毫米级精细操作,且耐久性经测试超过8万次,能完成汽车制造中的装配、质检等高危任务。

此外,优必选与华为昇腾算力合作,推动机器人在工厂的规模化应用,2025年产能预计达千台。

2. 宇树科技:高性能与高性价比的平衡者

宇树科技以高动态运动性能著称,其H1机器人创造了全球最快行走速度——3.3m/s,打破了此前波士顿动力Atlas的2.5m/s纪录;最高奔跑速度可达5米/秒(约18公里/小时)。

核心技术包括以混合模型预测控制(Hybrid MPC)框架为基础的动态平衡算法、多传感器融合的地形感知技术、自研运动控制框架(UniForLM)强化学习优化为主。其技术优势在于硬件与算法的深度融合,通过自研核心零部件如伺服电机、减速器等与运动控制算法,实现机器人的高精度动态平衡与复杂动作执行。

此外,其运动控制、电机驱动等核心算法均为自主研发,打破了传统机器人依赖国外算法的局面。通过轻量化设计与供应链国产化,也使成本大幅降低。

2024年交付人形机器人数量超1500台,覆盖工业搬运与家庭服务场景,是性价比与性能兼顾的代表

3. 智元机器人:AI大模型与工业精度的融合

智元机器人的核心技术体系围绕“具身智能+AI大模型”展开。

其硬件层面采用自研PowerFlow关节模组、SkillHand灵巧手等部件,实现高功率密度与高精度控制。

软件层面融合多模态大模型(VLM)与混合专家(MoE)技术,推出“智元启元大模型(GenieOperator-1)”,具备小样本快速泛化、跨本体应用及持续进化能力,可提升机器人的环境感知与任务执行效率。

此外,公司通过“AIDEA”具身智能数据系统,整合仿真与真机数据,解决机器人训练数据不足问题,日均产出数万条场景数据,覆盖家居、工业、商超等五大类场景,主打工业级高精度控制与AI大模型协同。

2025年1月实现第1000台通用具身机器人下线,成为国内首家实现人形机器人规模化量产的企业之一。其“远征A系列”已获得富临精工等工业客户的大额订单,验证了工业场景的商业价值。

4. 星动纪元:室外复杂地形与柔性操作

星动纪元的STAR1机器人以室外高速奔跑(3.6m/s)与复杂地形适应能力为亮点,55自由度设计使其能应对楼梯、碎石等场景,是室外场景适应性的领军者。

自研的ERA-42大模型是其具身智能的核心,采用端到端原生架构,融合全模态信息,具备泛化、自适应与规模化能力。

该模型能让机器人快速学习新技能,如使用螺钉钻、锤子等工具完成100多种复杂操作,无需大量预编程。同时支持“预测-决策-动作”的端到端链路,能实时理解物理世界、预测未来行动轨迹,提升任务执行效率与抗干扰能力。

ERA-42与星动自研的硬件平台协同,实现了软硬件协同进化,支撑STAR1等机器人的复杂场景应用。

5. 千寻智能:柔性操作技术的领先者

千寻智能专注于柔性物体操作,自研的VLA Spirit v1大模型是其柔性物体操作的核心技术支撑。

该模型采用“视觉语言模型(VLM)+具身大模型+模型预测控制(MPC)”的端到端架构,能实现“感知-决策-执行”的全链路自主。

针对柔性物体,如衣物、纸张的易变形、无固定形态特点,VLA Spirit v1通过模仿学习与强化学习融合算法,解决了柔性物体抓取、铺平、折叠的难题,实现了全流程“一镜到底”的叠衣操作,无需人工干预。

商用机器人Moz1的力控关节精度全球领先,适用于精密装配与医疗护理。其在WAIC上的叠衣展示,被行业人士认为是具身智能从“拼概念”进入“比实干”的标志性事件,体现了其在柔性操作技术上的领先性。

追赶路径:国产机器人的差异化竞争策略

国产企业并未盲目复制Optimus的“全栈自研”模式,而是选择细分领域的技术深耕与场景化落地:

技术路线差异:特斯拉依赖端到端AI与FSD技术闭环,国产企业则结合自身优势——如优必选强化工业运动控制,宇树科技聚焦动态性能,智元机器人深耕AI大模型与工业精度。

成本与量产:国产企业充分利用本土供应链,如绿的谐波的谐波减速器、三花智控的机电执行器,以此降低成本。

场景落地:国产机器人优先切入汽车制造、物流所在的工业领域以及智能家居等家庭服务等刚需场景,通过“小步快跑”积累数据与经验,逐步向通用场景扩展。

中国机器人企业与特斯拉的竞争,不是短期内的“冲刺赛”,而是围绕技术自主、成本控制、生态构建、场景落地的长期博弈。

其持久性既源于技术壁垒的逐步突破,也来自中美在机器人产业战略、资源禀赋上的差异。

END

往期回顾:

优必选中期业绩“增收减亏”,与Infini Capital达成10亿美金合作,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前景几何?

人形机器人10年才能进家庭?云深处创始人朱秋国说透具身智能落地真相

英伟达2026财年Q2财报深度分析:AI赛道的高增长与潜在隐忧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