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
铃木转身印度六年 市场得失今如何
六年前那场1元股权交易至今仍让人唏嘘。铃木退出中国时那句“宁死不低头”的宣言,与其说是硬气,不如说是对市场变革的倔强抵抗。当年遍布中国街头的奥拓、雨燕,如今在印度街头找到了新的栖息地。
印度每四辆车中就有一辆铃木。这个数字背后是179万辆的年销量,42%的市场份额。Alto车型3.1万人民币的起售价精准击中印度工薪阶层需求,95%的零部件本地化率将成本压到极致。2024年印度子公司净利润飙至243亿人民币,比退出中国前全球利润高出三倍。
看似漂亮的成绩单。
但暗流早已涌动。印度SUV市场占比突破40%,铃木在这个赛道仅占12%。现代和塔塔跑在了前面。更严峻的是电动化转型——印度政府提出2030年实现30%车辆电动化,而铃木2023年在当地电动车市场几乎缺席。
迟到五年的电动化布局。80亿美元建厂计划遭遇稀土短缺,投产即减产三分之二。这场景似曾相识——就像当年在中国错过新能源窗口期那样,铃木再次在关键转折点上慢了半拍。
市场从不相信豪言壮语。从中国到印度,铃木始终执着于小型车战略。这种专注成就了它,也在束缚它。当消费者开始追求更大空间、更高配置时,铃木依然坚守着自己的阵地。
专注与固执仅一线之隔。
当年铃木修那句“就是死也不会向中国市场低头”,如今读来别有滋味。不低头或许保住了尊严,却可能错过了未来。印度市场的成功掩盖不了电动化浪潮下的危机,就像当年中国市场的辉煌没能阻止销量断崖式下跌。
汽车行业的变革从不因任何企业的意志而停滞。无论是1元转让股权的决绝,还是印度市场的暂时成功,都只是漫长商业史中的一页。对铃木而言,真正的考验或许才刚刚开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