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高市结果,冯德莱恩心有顾虑,要求手下别惹中国

2024年11月17日,《南华早报》披露了一件事,欧盟内部给那些要和中国人打交道的官员下了个明确指令,说话得注意分寸,用词要温和,千万别刺激到中国。

这风向转得有点快,背后其实是吃够了苦头后的清醒。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算是亲身体会了一把什么叫“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就在2024年,欧盟为了护着本土的汽车产业,在没有任何企业申诉的情况下,单方面就对中国的电动汽车搞起了反补贴调查。

这事办得不地道,调查过程藏着掖着,故意把出口量最大的中国车企给排除在外,就为了算出个高得离谱的税率。

本以为能卡住中国车企的脖子,没想到对方反手一击,直接打在了欧盟的痛处。中国宣布要对欧盟的猪肉、葡萄酒加征关税,还暂停了新能源汽车标准互认的谈判。

见到高市结果,冯德莱恩心有顾虑,要求手下别惹中国-有驾

这下,德国汽车工业协会第一个坐不住了,急得公开喊话,说这么对抗下去,欧盟得丢掉三十万个工作岗位。大众、宝马这些巨头,超过四成的利润都来自中国市场,消息一出,股价应声下跌。

更要命的是,欧盟车企的生产线都快被掐住了。他们生产线上35%的零部件,都得从中国进口。贸易摩擦一升级,不少工厂随时都可能因为缺零件而停摆。

汽车产业只是个缩影。欧盟雄心勃勃的新能源转型计划,也根本离不开中国。

风力发电机和新能源电池要用的稀土,欧盟九成的需求都指望着中国供应。他们也试过自己搞“稀土自主”,折腾半天发现,成本比从中国买要贵上三倍,根本玩不转。

见到高市结果,冯德莱恩心有顾虑,要求手下别惹中国-有驾

还有光伏产业,中国企业参与了欧盟十七个海上风电项目。这要是中方一撤资,欧盟信誓旦旦的碳中和目标,起码得往后推迟八年。

经济上到处是窟窿,冯德莱恩自己的政治地位也摇摇欲坠。2024年7月,74名欧洲议会议员联名对她发起了不信任动议,指控她在疫苗采购里搞“黑箱操作”。

这种节骨眼上,她急需拿出点实实在在的政绩来稳住局面。而民调显示,超过六成的欧盟民众都支持加强和中国的合作,企业界的声音就更不用说了。再这么硬扛下去,别说连任,位子能不能坐稳都是个问题。

其实,这种“硬汉”路线行不通的剧本,在亚洲早就上演过一次,主角是日本的高市早苗。

见到高市结果,冯德莱恩心有顾虑,要求手下别惹中国-有驾

高市早苗当年在日本政坛,是出了名的“对华鹰派”,把“中国威胁”当口头禅,在台湾问题上比谁都跳得高,还撺掇着政府跟美国一起搞芯片封锁。她大概觉得,只要嗓门够大,就能捞到政治本钱。

可她没算明白一笔账,中日经济早就捆在了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她的强硬表态刚落地,日本企业就先尝到了苦头。丰田在中国刚投产的新能源汽车工厂,立马就面临零部件断供的风险。索尼的影像传感器,六成以上的市场在中国,中方企业一发力搞国产替代,索尼的季度利润直接暴跌了三成。

最惨的是日本的农产品。中国因为核污染水排放问题,加强了对日本水产品的检验检疫,这本来是技术问题。高市早苗不帮忙解决,反而倒打一耙,说中国搞“贸易壁垒”。

见到高市结果,冯德莱恩心有顾虑,要求手下别惹中国-有驾

结果可想而知,日本的扇贝、大米对华出口量,一下子锐减了八成。北海道的渔民们天天拉着横幅上街抗议,骂她“站着说话不腰疼”。

经济上赔了夫人又折兵,政治上也没占到便宜。她的那套做法让日本在亚太地区越来越孤立,原本在RCEP框架下谈得好好的合作项目全都停了,连东盟国家都怕被卷进来,开始有意疏远日本。

最后到了自民党内部选举,原先呼声挺高的她,因为商界和民众的强烈反对,票数连前三都没进去,彻底断了当首相的念想。日本媒体说得也实在,高市早苗是被她自己的强硬给绊倒的。

有高市早苗这个前车之鉴摆在那儿,欧盟再迟钝也该明白,唱黑脸是走不通的。

见到高市结果,冯德莱恩心有顾虑,要求手下别惹中国-有驾

所以那份内部指令才会写得那么具体。文件里明确要求,官员们在谈判桌上,不能再用“产能过剩”、“市场扭曲”这种刺激性词汇。

取而代之的,是“共同探讨”、“寻求平衡”这类比较中听的表述。

就连以前总被欧盟拿来说事的人权议题,这次也明确指示“不主动提及”。先把经贸、气候这些能谈拢的领域稳住,才是当务之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