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保定逛一圈,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学校门口的接送车是长城,住宅区的业主多是长城员工,就连商场里都能看到汽车技术体验区。一家车企把城市版图渗透到生活方方面面,难免让人嘀咕:这是不打算好好造车,要跨界搞城市运营了?
其实这背后藏着长城汽车35年的算盘。当行业里多数玩家忙着降价抢单、营销造势时,这家从乡镇机械厂起步的车企,悄悄搭起了一张“生态大网”。《人民日报》曾把它的成长历程,视作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这份认可绝非偶然。
长城的“森林生态体系”说起来复杂,做起来却实在。魏建军的思路很明确:把相关产业拧成一股绳,既相互竞争又抱团取暖。在保定,员工住宅、教育机构、商业综合体的配套,看似和造车不沾边,实则是留住人才的关键。想想看,员工不用为住房教育发愁,才能沉下心搞研发搞生产,这种“拴心留人”的操作,比任何画饼都管用。
对外扩张时,长城走的是“生态出海”的路子。不是简单把车运到国外卖,而是在泰国、巴西等地建起全工艺生产基地,研发、生产、供应、销售、服务一条龙落地。泰国罗勇工厂里,本土化率超50%的欧拉好猫源源不断驶下生产线;巴西工厂更是迎来总统卢拉亲自站台,2000个本地就业岗位让中国制造赢得实打实的尊重。
在央视《对话》节目里,魏建军提到的“四项不为”,更让人看到这家企业的底线。敬畏资本不被裹挟,不搞虚假销量;重视用户不做过度营销,不玩花里胡哨的套路;恪守底线不逐短期利益,不打恶性价格战;爱惜产业不损生态,不搞同质化内耗。在行业利润率跌到5.1%的低谷期,这样的坚守显得格外珍贵。
别人忙着内卷降价,长城却把钱砸在了研发上。连续三年研发投入超百亿,2024年研发占比达5.2%,在自主车企中遥遥领先。亚洲最大的独立安全实验室里,3.9万平方米的空间相当于6个标准足球场,能模拟9000种道路突发状况。碰撞测试时,每秒4000帧的高速摄影机捕捉着0.1秒内的细微变化,价值数百万的传感器假人记录着每一个撞击数据,这份较真近乎苛刻。
环境风洞实验室更是见证了长城的“大手笔”。十年前,当多数车企依赖外部测试时,长城豪掷3亿元,打造出能模拟零下40摄氏度到零上60摄氏度极端环境的实验室,最高风速可达每小时250千米。魏建军说“投资这些装备从来手不软”,这份底气背后,是2.3万工程师团队的支撑,平均每4名员工中就有1名工程师,这样的研发阵容,难怪能接连推出全球首款横置9档双离合变速器、Hi4电混四驱系统等硬核成果。
“油电平等化”策略的推行,让长城跳出了低水平价格战的泥潭。燃油车和新能源车用户享受同等智能化体验与服务保障,这种价值竞争的思路,让消费者真正受益。2025年第三季度,长城交出了亮眼成绩单:营收612.47亿元同比增长20.51%,销量35.36万辆同比增长20.20%,20万元以上高端车型销量更是暴涨40.83%,单车平均指导价突破18万元。
海外市场同样捷报频传,2025年第三季度海外销售13.65万辆,环比增长27.87%,累计海外销量已突破200万辆,全球用户超1500万。这份成绩,是“研发本地化、生产本地化、服务本地化”三阶模型的成功,更是“泛内燃机化、新能源多元化、油电平等化、战略全球化”四化战略的落地见效。
如今的汽车行业,早已不是单一产品或技术的比拼,而是生态系统的对决。长城用35年时间扎根,就像竹子一样,前三年默默扎根土壤,如今终于迎来快速生长。作为国内唯一、全球唯二实现能源与智能化全产业链布局的车企,它的抗风险能力在行业周期中得到充分验证。
从乡镇机械厂到国际车企,从产品出口到生态输出,长城汽车的每一步都走得沉稳扎实。它证明了中国车企的竞争力,不只在于一时的销量数字,更在于体系的韧性和长期主义的坚守。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的道路上,这样的企业,正是中国从汽车制造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核心力量。未来,长城的生态棋局还将如何落子?让我们拭目以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