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车企在修仙,中国厂商在杀猪

讲真,奔驰最近整了个大活。

一辆叫EQS的测试车,一脚电门从斯图加特干到了马尔默,1205公里,愣是没充电。不充电也就算了,最后仪表盘上还显示剩137公里,这续航,三体人看了都得重启一下自己的恒星发动机,怀疑是不是物理规律被锁死了。然后奔驰的CTO就出来了,一脸“不装了,我摊牌了”的骄傲,说这是真突破,是固态电池的里程碑,能量密度干到了450Wh每公斤。

是是是,你说的都对。这套路太典中典了,欧洲车企的PPT,比我硬盘里的学习资料更新得都快。他们总喜欢搞这种行为艺术,一场盛大的、充满表演性的发布会,告诉你他们已经悟了,已经快要成仙了。但这个事儿的魔幻之处就在于,他们把技术吹得像在修仙渡劫,临了了发现,造丹炉的泥巴和炼丹的草药,都得从遥远的东方大陆进口。

这就很尴尬了,对吧?

你奔驰的整车集成能力,确实有两下子,像个精密的钟表匠,每个零件都安排得明明白白。但问题是,电池这个核心中的核心,你光会组装有什么用?正极、电解质、隔膜这些关键材料,你自己根本搓不出来。这就好比一个绝世高手,内力深厚,招式精奇,结果出门打架发现没带兵器,只能靠嘴炮输出。隔壁丰田更逗,砸了一万多亿日元,攒了1300多个专利,结果量产时间一拖再拖,从2026拖到2030。丰田章男老师之前那个“电动车是低端玩意儿”的暴论还言犹在耳,现在就主打一个“我当时声音有点大”。

欧洲车企在修仙,中国厂商在杀猪-有驾

欧洲人在固态电池上的专利,还不到咱们的一半。他们不是在冲线,他们是在摆Pose,假装自己在冲线,本质上还是在维护那个“品牌玄学”。

我作为一个每天都在看这些玩意儿的中年人,我看明白了。欧洲人,尤其是奔驰这种,他们玩的不是技术,是信仰。奔驰最值钱的是什么?是那个三叉星辉。它就算用脚蹬,都有人觉得优雅。买奔驰的人,在乎的根本不是你那块电池跑多远,在乎的是别人知道他开的是奔驰。这种爱,你没爱过一个品牌,你是不会懂的,它就是个压缩毛巾,看着不大,泡到社会的水里,能膨胀得贼大。所以他们必须出来喊,告诉信徒们:你们的神,没有落伍,你们的神,依然在技术之巅俯瞰众生。至于这个技术能不能量产,重要吗?不重要。信仰,是不需要量产的。

欧洲车企在修仙,中国厂商在杀猪-有驾
欧洲车企在修仙,中国厂商在杀猪-有驾

而中国这边就坏菜了,属于典型的“不跟你吵,但默默地把你家给偷了”。

你还在台上表演胸口碎大石,我直接在后台把你的盒饭都吃了。国轩高科五月份实验线就建好了,良品率干到九成,马上就要小批量生产了。宁德时代说2027年就摊牌了,广汽埃安、上汽这些狠人,都计划在2026年把半固态或者全固态电池装上车。我们不光搞,还两条腿走路,先用半固态这个“拐杖”过渡一下,再全力冲刺全固态。稳得一批。

这就叫掀桌子式竞争。

现在的汽车市场,根本不是什么存量竞争,而是黑暗森林。大家不是在分蛋糕,而是随时准备把整个餐厅给爆了。如果说之前小米是把蛋糕端走了,那现在中国的电池厂就是连桌子上的蜡Dior都没放过。工信部四月份发文要推固态电池的标准体系,政策的油门已经踩到底了。全球固态电池专利,咱们占了快四成。要么成仙,要么成盒,没有中间选项。

写到一半我突然有点饿了,想起了楼下那家据说用料很足的黄焖鸡米饭,但老板总是把鸡块剁得特别碎。

说回正题,实验室里跑一千公里,有用吗?有用。但没大用。量产,量产,还是他妈的量产!能造出来,才是真的。能便宜地造出来,才是牛逼。能让别人都造不出来,只能从你这儿买,那才叫飞升。固态电池要解决的三个破问题,界面稳定性、成本、规模化生产,哪个是靠一场发布会能解决的?

欧洲车企在修仙,中国厂商在杀猪-有驾

中国在这些环节,早就不是小学生了。湿法隔膜、高镍正极、电解质合成,这些听着就头大的玩意儿,咱们玩了好多年了。全球八成以上的锂电池材料产能都在中国,这就不是技术领先的问题,这是你家开超市,但我垄断了所有货架。你前台吹得天花乱坠,你的后厨房都是我的人,你炒什么菜都得看我脸色。就问你气不气?

所以奔驰这次测试,更像是一场无奈的闪电战,想在舆论上扳回一城。但真正的战场,在工厂里,在供应链上,在成本控制上。欧洲人对电池可靠性的要求高得变态,容错空间小,这反而成了他们的“理性囚笼”。他们不敢像我们这样,先搞个半固态出来跑着,边跑边迭代。他们想一步到位,直接搞出个完美的“任意门”,结果就是一直在门口徘徊。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这个“修仙”的比喻可能有点蠢,但你别说,还真他娘的贴切。

欧洲车企就像是名门正派,讲究心法纯正,根基扎实,一步一个脚印,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必须是惊天动地的大招。而我们这边更像《道诡异仙》里的主角,不管什么乱七八糟的功法,有用就行,先练了再说,打起来缺胳膊断腿没关系,能把对面干死就行。这种打法,非常不体面,但非常有效。

所以,未来三年,决定胜负的不是谁先在测试路上跑出一千两百公里,而是谁能把搭载新电池的车,稳定地、便宜地、大规模地造出来,并且卖出去。这不是一个技术单点的突破,这是一个工业体系的整体胜利。中国的优势在于,我们不是靠一个天才的灵光一闪,而是靠无数工程师在产线上拧螺丝、调参数,用巨大的工程经验优势,硬生生把实验室里的“屠龙术”,变成了菜市场的“杀猪刀”。

所以,谁能赢未来?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未来谁想赢,都得先给中国这边的供应链大哥们磕一个。不磕也行,那就只能回去继续开发马车了,毕竟那个的供应链,他们能自己搞定。

欧洲车企在修仙,中国厂商在杀猪-有驾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