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长城汽车再传捷报,旗下2.0T Hi4-Z混动系统斩获中国心2025年度十佳发动机及混动系统奖项

这几天新闻又在刷屏长城汽车的消息,尤其是他们的那套2.0T Hi4-Z混动系统,真的是越野王者和城市省油神车都能兼得的典范。这玩意儿一出来就让业内震了一下 — 记得我当年刚入行,从研发到供应链谈判,真没少折腾过。

你知道的,发动机和变速箱的配合就像一场舞蹈,要协调得天衣无缝。长城这次的创新点在哪?你看,首先他们用了个低换热进气道。我跟你讲,就是把废热最大限度回收利用,减少能量损失。这个设计实际上让2.0T发动机在强扭矩输出的更加省油、耐用。比方说,市区堵到炸,很多车的油耗就比官网标值高出一两成。

近日长城汽车再传捷报,旗下2.0T Hi4-Z混动系统斩获中国心2025年度十佳发动机及混动系统奖项-有驾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去年我在调研竞品的时候,看到某品牌同价格区间的车,油耗数据体感都比官方多出了0.8-1.2L/百公里。长城这次其实也没说太多,他们可能觉得多说无益,只是在讲整体性能提升。但细想,他们的排气结构优化,采用4-3-1的布局,实际上降低了气阻。气阻一降低,油耗也有明显改善。对比我身边同价位的车型,他们的隔音和操控还是差了一点点。

供应链这个事儿,我觉得确实绕不过去。材料不一样、工艺不一样,成本自然不同。但长城把核心部件自主研发、保证供应链稳定,把成本控制得不错。你知道,有次我跟修理工聊起车,他说这个发动机,耐操,修起来没那么麻烦。不能只盯着耐久,还得考虑后期维护。

近日长城汽车再传捷报,旗下2.0T Hi4-Z混动系统斩获中国心2025年度十佳发动机及混动系统奖项-有驾

为什么会用翻山越岭的澎湃和城市通勤的省油两重属性?可能这个平衡本身就像我在调研中发现的那样,车主的心理在快和省之间不断摇摆。其实我一直觉得,越野和城市用车的需求变得越来越模糊,从前还是车是工具,现在更像情感寄托。这也让我对某些车型端得太高、太虚的宣传就更质疑。

你会觉得,买车最重要是动力还是省油?我估计,绝大部分人都在两个极端之间切换——尤其是在城市开个SUV想霸气十足,但油钱从口袋里默默溜走。这两天,我同事还在调侃说:开长城新车,会不会比去年便宜点?毕竟省油的拼图拼到哪了?那个省油版块,谁都没细想过,其实就是压缩油耗的隐性成本。

说到研发我还能想到一点:其实长城一直在强调他们的Hi4技术平台,算是个阵营系统,就是想像拼装积木一样,把动力、混动、电驱等模块组合到一起,便于后续升级。你觉得,这样是不是为未来市场可变或者换代的需要提前打基础?我觉得蛮有意思。毕竟,现在的车型常常开发一款就一辈子,其实挺懒的。

近日长城汽车再传捷报,旗下2.0T Hi4-Z混动系统斩获中国心2025年度十佳发动机及混动系统奖项-有驾

但我心里也有点疑问:这样的技术平台会不会限制创新?或者说,平台越通用,越可能成为短板?虽说用料和设计都从实际出发,但还是怕过度追求规模化的效果。你说下一步,还是沿着越野+城市这条小路走,能不能真做到兼得?

这让我也想起一朋友曾经说过开GM一线车的修理工,说一路上的差别,还是感觉每年车型都变得‘越来越像’了。现在的车型改款像翻版,只是换个面孔,换个排气布局,油耗还是那样,动力跑场就那样。你觉得,未来能否通过创新突破?或者说,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硬核,车主最关心的?

近日长城汽车再传捷报,旗下2.0T Hi4-Z混动系统斩获中国心2025年度十佳发动机及混动系统奖项-有驾

但仔细想想,这次长城的获奖可能也带点市场宣传的意味,毕竟,荣誉就是看得见的嘛。实际上,知道他们的市场份额,去年中国市场宝马、奥迪都还稳扎稳打,小众品牌拼命追逐预算有限的消费者,能出这样的技术实力爆表,确实不简单。

想问你,买车的性价比和技术水准哪个更重要?我平时看不少年轻人,开车用的不光是实用二字,更像体现个性。可能越野车变得越来越智能化,带多点科幻意味。你觉得,真正能打动消费者的,还是那一掷千金的标志性外形,还是车里的芯片和技术?

近日长城汽车再传捷报,旗下2.0T Hi4-Z混动系统斩获中国心2025年度十佳发动机及混动系统奖项-有驾

(这段先按下不表,反正未来的事都猜不准嘛…)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