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零跑B10在国内卖不到10万,转头就跑去欧洲标价25万,这事搁谁眼里都像段子。这到底图啥?中国品牌现在混得这么好,是因为国外人智商税交得多,还是国内人真捡了大便宜?是不是哪个环节被割韭菜了?今天咱就用最直白的话,好好聊聊背后的门道。
咱先看事实:一辆车国内不到10万,欧洲25万起步,就算是中间有点小剪刀差,也差得让人联想翩翩。先别忙着愤愤不平,拿零跑B10和同级别SUV一比,10万块钱能买顶配激光雷达,还免费送一堆质保,家用充电桩搬回家,说实话,这价位,在中国真挑不出几个对手。你要说什么品质缩水、配置阉割,那顶配参数和功能都摆那,买了车的人基本没啥可吐槽的。
但问题来了,欧洲人真心觉得25万买这车值吗?慕尼黑车展的时候,国外体验的人排长龙,德国大叔指着价格标签一顿感叹。欧洲本地的电动车,其实价格真不便宜,像大众ID.3价格起步也差不多得上三万欧元。可换句话说,欧洲人一个月挣个三四千欧元,买台车没国内人那么“肉疼”,高物价高福利玩法摆在那。
那么,为什么相同的车在国内卖这么便宜?是不是欧洲人贪傻钱多?中国车厂奸商?其实真没那么戏剧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供应链和制造成本。中国汽车产业链一条龙,从原材料到零部件再到自动化大工厂,省下的可都是实打实的钱。零跑在国内什么都自己搞,规模大了,每降一分成本最后就是降价给消费者,这就成就了国产车的“物美价廉”。
而到了欧洲,先别说各种关税、运输费、认证费、宣传费,哪个环节都捞上一笔。欧洲又讲究本土化、环境标准,合规成本直线上天。零跑B10还没实现本地组装,这一来一回的费用可得加上,再贴点经销商利润——咱们觉得贵,人家买个宝马奔驰什么的不也得花那价。你要说中国品牌玩“双标”,其实国内正常买个丰田、本田在欧洲贵出来的价更离谱。归根到底,人家欧洲汽车市场保护挺厉害,你不按规矩来那是进不了门的。
还有一点,有没有人想过这个价格差,其实对国内消费者来说是把“海外参照物”?现在宣传一个“走出去”的产品力,欧洲人买都这价,国内其实物超所值。品牌声望一下子提升,国内市场也能更自信地说:这是咱能出口欧洲、能和国际大牌叫板的车。你要不是因为价格和身份认同,那德系日系车真就比咱这强?细琢磨质量和体验,还真不算差。
再从策略说,中国品牌想在海外活下来,不能靠贱卖和赔本赚吆喝。人家大厂都至少两三万欧起步,你定个一万五欧元,谁买都觉得你便宜没好货,你再怎么卷成本都还得把品牌调性搞上去,让欧洲人觉得“和本地老牌接轨”。这和民族自信差不多,咱不能总按自己的标准揣度别人的购买习惯。你永远无法说服一个把安全、环保和品牌当核心追求的欧洲消费者,只用“更便宜”来打动他们,他们反倒一堆顾虑。
有人还会问,那为什么欧洲版B10配置还没国内高?激光雷达这些高阶辅助系统给砍掉了。其实想明白点,每个市场需求真不一样。欧洲消费者对智能化没国内追得那么猛,反倒对续航工艺、驾驶质感好讲究。你给人塞一堆国人喜欢的高科技,未必就能卖得脱。零跑也是“察言观色”,哪个材料、配置欧洲人买账就上,别的省了拿去压成本。
还有不少人会吐槽,国外那么贵为啥咱不都出口?其实你看看销量数据也就明白。欧洲市场和咱国内不在一个量级,千万级销量不是说进就进的。零跑目前海外一个月四千多订单,听起来不少,其实根本没法和国内动辄几万台的市场相提并论。海外干一单就是品牌资产,国内干一单就是利润和规模回收,生意谁都精,怎么算都得两手抓,国内不能丢,国外更得撑门面。
值得一说,零跑能火,离不开和“Stellantis”这些国际巨头合作。人家欧洲市场盘子大,渠道铺得深,和宝马奔驰抢条命那才叫新势力冒险。要不是傍上主流大集团,从客服到维修、从销售到金融,欧洲普通车主还真不一定信得过新牌子。等明年在西班牙工厂落地,本地供应链搭起来,成本下得来,届时欧洲售价还有空间继续往下探,这才是真正的国产品牌出海模式。
这里还有个值得琢磨的点——是零跑在欧洲卖得贵,还是国内卷到没底?有的人说中国汽车市场的“内卷”已经到了不讲理的程度。10万块你想要大空间、高配置、长续航还要什么都有,最后就是供应商都被压得快喘不过气。咱不能单纯以为是自己的福利,不也得考虑后边会不会影响整个产业链生态?但是反过来说,用户只要能用到好东西,企业能赚钱,这种“内卷”带来的进步,也不是全无意义。就看你站在哪个角度了。
也别把这事想得太黑暗,中国品牌被国外买家追捧,不光是便宜,是技术和产品力也开始被认可。中国车的自研、智能化、机械底子这些年真追上来了,你看欧洲展会上媒体、消费者对B10的反馈,都觉得这是“能和大牌掰手腕”的新选择。国内市场给了企业试错、磨练、规模化的基础,然后再到海外拿人家卷一把,这就是产业升级的活标本。
从个人买车角度讲,这波信息看完,还纠结啥?比价是消费者的本分,但也别只盯着差价感叹社会不公。和欧洲工薪阶层比消费力没意义,想想自己为就近能买到又便宜又靠谱的好车,其实是时代红利、技术红利和市场红利的叠加。
现在,零跑B10卖出国门25万的样子,会不会刺激国内新能源车持续升级?当然会。每一次出海的大单,都是国内市场“倒逼”企业把产品力往高里卷。不满足于在家门口“真香”,而是能端上国际餐桌,这实际上是在全球标准下自证能力。消费者也算用钱包投票促成市场迭代,今天你看到别人买25万的B10,明天你身边新能源车才会越来越多选择,越来越值
到头来,这波价格反差,就是中国制造和国际市场接轨的分水岭。是不是该骄傲?其实咱心里都明白,过去是“买国外才高级”,现在轮到别人想“买中国货也不吃亏”。那就别光盯着价,不如踏实试试B10;也别总跟风“XX车才是信仰”,关键你用得安稳,家人坐着舒服,养车省心花钱少,就行了。反正欧洲人用25万试水,咱们这10万就能享受,是吃到了科技红利,也是在参与中国品牌的崛起。
问题的核心不是双标,而是竞赛。只要中国新能源车还在升级,咱的钱花得值,企业还能赚到合理利润,这价格反差,说不定就是下一个中国品牌全球化最大的底气。今天零跑B10是刚开头,明天还会有越来越多国产好车,把欧洲人也卷得直拍大腿——到那时候,谁还会去掉的价斗气?愿意砍价的世界车企多了,中国汽车消费者的好日子才刚刚开始。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