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干了八年二手车的老哥,最近半年一辆都没卖出去。去年十二月他一口气收了十五台三年内的主流燃油车,砸进去一百多万,想着春节能回血,结果全砸手里。
你说这行情也真怪。车辆多了,价格却一直悬在高位(这段先按下不表),那是真正车多未必好卖。我翻了翻朋友圈,有个卖车的朋友发过一条:三年多的凯美瑞,卖12万。听着好像还可以,毕竟新车补贴还在,彩色车身差不多也得20万左右。我心里就想你能卖出去才怪。
这朋友买车时挑刺,卖车时夸奖不断,价也报得挺高。谁都知道,车行情变化快。去年我还记得,咱们这儿买个二手车,手续贵,配置还一样,基本就等于一比拼价格。现在买新车更方便了,配置升级太快。
这不,三年车还能卖五万七万的,有人要吗?多少次听到客户说燃油车还不错,保值还行,但实际挂出价格比想象中低那么点——因为早年套路深,坑太多,现在一想到这些,哎,就烦。
说到保值率,我心里有个大概估算——通常三年左右的中档燃油车型,比如福克斯、思域,估计百公里成本不到0.7元(油费+维修),折旧还在预估的范围内。
但实际操作中,行情乱成一锅粥。有时候我翻看自己笔记,发现卖得好往往是那些车况极好的,外观保养得像新车,价格还能压到最低。有人问,连平时看车的师傅都摇头:这些车都快变成死货了。
我还记得几天前,妈的,我刚找台车挂平台,看到一辆三年车,正好合适我朋友的预算。结果,留言里有人评论:价格太高,车都快撑不住了。整合了几个卖车平台的售价,有的比市场平均价格低了快20%。
这让我思考,为什么亏成这样?我觉得,是因为供需关系出现了偏差。新车库存半天都能卖完,补贴又在走动,燃油车的吸引力越来越有限(这段先暂时搁置)。二手车呢?渠道变通多了,但价格就像在走钢丝,好卖的难找,能卖出去的也得看套路,或者说砍价能力。
再说点细节。有次我带客户看车,车刚擦完表面还能闪闪发亮,车主还死活不肯降价。当时我一边陪着看车,一边心里嘀咕:去年这个时候,卖车比拼的还是价格和车况啊。
你这辆车啥时候换的?我问。
刚保养完,车子棒棒的,保险刚续。客户摸了摸座椅,说。
你们这种车啊,要反复强调无事故、少公里、保养好,这样卖相还能好点。我就跟他讲。
但成交靠的不是这些。是真正懂的人知道价值在哪儿,懂得砍价、懂得出价策略。
偷偷说一句,最让我啼笑皆非的是,朋友说:‘你看,现在补贴政策这么多,零公里的二手车都太多,整车堆里都能挑出个新车样。这就出现问题——补贴政策让很多车变成原厂车况其实没几辆是真正的零公里。
(这段我自己也在思考,拿这些车卖可能还不如直接买辆新车,成本控制得更稳。)
还有个细节,早前我在朋友圈看到有人发,3年多的凯美瑞卖12万,回头想想那车的实际保养和外观,真觉得经济做得不错。但实际上,很多买家觉得30多万买二手车就算了,因为他们看重未来的保值率。
我试算了个心算,百公里油耗差不多0.6升(7元/L左右),大概每百公里成本42元(油费+少量维修)。如果两年后的车,其保险折旧、市场行情都不乐观。
还有那价格陷阱,一些卖家用高价入手,再高价卖出的套路,纯粹是不靠谱的心计。但,没几个能穿过昏天暗地的价格战。
说到这里,你有没有想过,其实没有卖不出去的车,只有卖不出去的价格?
这句话我也有点抽象,但仔细想想,是真的。一辆车科普一下:车辆的价格弹性很大,市场决定的。
买车的人,他们的心理底线在哪?这个问题,几乎没人给出具体答案。要是我用一句话总结:大部分客户,都还是看具体车况,但归根结底,价格才是压倒一切的决定性因素。
(这段时间,确实挺烦。有时候会变成算钱的机器,希望自己别被价格扯板了。)
讲真,完美的销售策略也没那么复杂——给点真心,调调价格,别太硬刚:很多车商都知道,便宜点,才能出得了手,但硬的不愿放。
过去我还猜测:是不是新能源的干扰,导致燃油车二手市场低迷?没细想过,这可能只是部分原因。毕竟,新能源车价格也在下滑,零售价会不会也有大滑坡?
我曾经想象:如果未来二手燃油车还能有个相对稳定的价格区间,至少能撑点场面。结果呢?没人知道。
走到这,我才发现,二手车市场的天花板其实还挺低,或者说,正是因为价格摸不准,大家都持观望态度。
你会不会觉得,未来行情会有个明确的转机?还是说,谁都在享受这段价格战的盛宴——奇怪的事情,都是在不经意间发生的。
如果要我猜,下一步是不是会出现差价拉大——比如某些车型被炒高,存货越多越不值钱?或者,零公里补贴政策再一变,促使真二手车变成废品价格?
还能不能继续用价格战这个词说事?还是说,市场早就变了。这不禁让我抓狂(这段先按住,别跑题)。
我在想,如果我现在还能找到那些还能接受合理价位的二手车,绝对会多买几辆自留。毕竟,车虽多,哪辆值得?还得看价格、车况、透明度,否则就像走在迷雾中。
未来谁能在这场价格大战里突围?不敢敢打包票,但我觉得,真正懂行情的车商,还是期待轻松一点的日子。毕竟,生活不能总是围着价格转。
你觉得呢?你身边有人用价格再低点的策略成功了?这场泥潭,到底谁能走出来?还是说,市场早就结了死结,只剩下价格的猜谜游戏?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